作者:沃兴华
最近十多年,我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三代吉金、秦汉简牍帛书、汉魏六朝碑版和敦煌遗书,所有这些研究对象虽然字体不同,但是在非篆非分非楷的兼容性上有相同之处。它们的风格面貌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以稚拙奇肆为主要特征。而且,它们都是在历史上被人忽视和遗忘的作品,对当代书法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因此,当我综述它们的时候。使用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民间书法,并对它作了一番届说和阐述。
我认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是建立在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之上的,人们在写字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审美意识流露笔端,多一笔,少一笔,粗一点,细一点,大大小小,正正侧侧,形成千差万别的风格面貌,其中,当某些风格面貌与时代精神契合时,会特别引人注目,经过杰出的书法家的进一步加工完善,提炼为典型,然后经过多数人的附和,衍生为流派,称誉当时,播芳后世,成为名家书法,而未被时代所选择的各种风格面貌时过境迁,湮没无闻,也就成了民间书法。名家书法和民间书法构成了中国书法传统的两大系列。
名家书法的字体和书体尽善尽美,要说字体,无论篆书、分书、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都高度成熟,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要说书体,清丽、浑厚、端庄、豪放,无论什么风格都已达到极致,没有再事加工雕琢的可能。这样美的名家书法一旦确立,其表现形式马上开始凝固,被模仿,被研究,在点画、结体和章法等各个方面演绎出许许多多技巧法度,给人规范,同时也给人束缚,使人高山仰止,在它们的阴影下唯唯诺诺,无所作为,正如沈曾植《菌阁琐谈》中引陈寿卿的话所说的:“有李斯而古籀亡,有中郎而古隶亡,有右军而书法亡。”名家书法作为一种经典,本身的发展余地有限,是一种偶像式的静态的传统系列。
民间书法是当时不被社会所选择,以后又被历史所遗忘的那部分文字遗存,它们以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字体书风因时损益,始终处在量变的过程中,就字体来说,有许多作品篆分兼备、分楷包容、章草与今草合一,旧意未离,新态萌生,稚拙朴茂中充满奇思妙想。就风格来说,因为创作时不做千秋之思,发乎性情而不止乎礼,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以以肆放逸为主要特征。这样的作品无论在字体还是在书体上都与名家书法不同,能启发人们的创作灵感,同时,又因为它们的为经提炼升华,表现形式比较粗造,后认可在它们的基础上,将时代精神和个人趣味注入期间,既雕且琢,精益求精,蜕变出新的风格面貌。民间书法历来是书法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是一种原始的发展传统系列。
将传统分为名家书法和民间书法两大系列,体现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名家书法作为一种风格的极限,发展前途有限,是静止的,而民间书法比较粗糙,可以持续发展,是运动的。名家书法的精神是普遍的规律的,民间书法的精神是自由的、传奇的。两相比较,它们的特征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补充。这种补充关系决定了它们为后人所提供的借鉴作用也是互补的。
名家书法形式完美,是书法语言的标准模式,是端正手脚的最好范本,学习书法一般都是从临摹名家书法入手。然而,名家书法的条条框框太多,束缚太大,而且发展余地太窄,因此当学习者熟悉和掌握了各种技巧法则之后,为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为寻找相应的风格形式,自然会把取法的眼光从名家书法转移到形式更丰富、表现更自由的民间书法,从中发现自己的追求,将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扎根于这片神奇的土地。然而,民间书法的表现形式毕竟是粗糙的,要在它的基础上开创出新的风格,建立新的规范,必须经过提炼和升华,而提炼和升华的方法又得借助作为经典的名家书法。明间书法以自由传奇的精神唤醒了人们的创作热情和灵感,并且提供了最初的可持续发展的形式,名家书法则以其完美性与典型性对民间书法加以提炼和升华,使它的点画、结体和章法不断完善,走向成熟,成为一种新的极致和新的规范,名家书法和民间书法在创造阶段,合二为一,如同阴阳二元,同归于太极。
将传统分为名家书法和民间书法两大系列,其目的并不是要否定名家书法,而是要打破名家书法的垄断,历史上,碑学的出现就打破了帖学的一统天下,阮元在《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中说:“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北派则中原古法,拘紧拙陋,长于碑榜。”又说:“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他将碑版提高到与法帖等量齐观的地位。今天,我们说传统包括名家书法和民间书法两大系列,也想达到这个目的。名家书法的表现形式完美无暇,谁都不能否认,但是它们的风格面貌不多,而且又过于严谨,与现代生活的丰富性相比未免太单调,与现代精神的传奇性相比未免太怯懦,与现代文化的开放性相比未免太拘紧,因此为了更好地表现今天的社会生活和今人的思想感情,我们不得不将取法的眼光从名家书法扩大到民间书法。
将传统分为名家书法和民间书法两大系列,其实是清代将传统分为帖学和碑学两大系列的继承和发展。清代碑帖之争的结果改变了后期帖学的偏狭和僵化,使中国书法艺术从媚弱走向雄强,从衰飒走向繁荣。今天,碑帖之争基本结束,碑版合法帖各有所长的观点已成为学书者的共识,碑帖融合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书法艺术要想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重新确立一分为二的发展基点。于是,借助新思想新观念,借助二十世纪的考古发现,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某种意义上说,名家书法是帖学的发展,民间书法是碑学的发展。名家书法与民间书法的对立统一,将以无比宽广的的包容性向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传统借鉴,促进书法艺术的多元发展,并且,将以无比强烈的反差性,激发各种艺术观念的冲撞,在冲撞中磨合,最后开创出一代新风。
对于我的民间书法研究,书法界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两种观点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有点像一百年前张之洞在《劝学篇》所说的“图救时者言新学(民间书法),虑害道者守旧学(名家书法)。”这样的争论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来说是有益的。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张力,可以避免“虑害道者”的因噎废食和“图救时者”的多歧亡羊。然而,我觉得就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书法来说,矛盾的主要方面应当是图救时,言创新。陈寅恪先生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今天,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对书法的表现形式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二十世纪考古的伟大发现,出土一批又一批古代文字遗存,提供了崭新的书法资料,当代书法家应当想方设法地将时代精神灌注于对这些资料的借鉴之中,既雕且琢,推陈出新,只有这样,他们的研究和创作成果才能像陈寅恪先生所说的,成为这个时代的新潮流。
原载《书画艺术》2006年第1期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