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重建什么?——当下书法艺术价值构建的文化立场

作者:刘思凯

艺术是文化的表征,是一个时代哲学的反映。“现代中国”中西文化相互激荡、融合会通的现实存在,不仅使时代精神、文化时空及社会心理结构发生了迁移与嬗变,更为重要的是民族文化原有的价值体系话语产生了错位,并且构成了我们“文明危机”的标识。那么,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的中国书法如何在这社会文化转型的大潮中,既能保持其诗意性的文化品格,又不不失时机地提升其艺术的表征?即怎样认定当下书法艺术的价值取向与存在意义?保留什么,重建什么?这不仅是一个文化态度与立场问题,更是关涉到中国书法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鉴此,我们惟有正视当下书法存在的现状与困惑,从本体规定性的特质出发,在“守成”与“创新”的维度中,努力寻觅一种“人文关照”的价值理念,进而确立书法艺术价值建构与品评的文化立场,当是一种最为现实的关切,亦即本文的基本理路。
一、“艺术”的本意与当下书法之现状
书法的诗意性品质和艺术性特质决定了书法的存在既是艺术的,又是文化的。海德格尔认为:任何存在都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一定的时间空间历史条件下的存在。人的历史观念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并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⑴。因之,要认识当下书法艺术存在的现状,我们不妨首先回顾一下“艺术”一词的本来含义。
“艺术”在古代汉语中并非专指审美活动,而且还包括审美在内的人的感悟、想象活动的总称,并用之对不可知领域加以干预,其中有同“数术”相近的成分。对学术方技的掌握称之为“艺”,对具体的操作则称之为“术”。“艺”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是“种”(庄稼)的象形、会意字,大约到了东周晚期“艺”字引申为“能力”的意思,再进一步引申为“技巧”的意思。到了战国及汉代,随着儒生对《论语》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说法及“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的阐释,“艺术”一词才与美术装饰活动发生了关系。至于“艺术”一词当代意义的产生则要到了文化大转型的“五四”时期。显然,“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虽有“依于仁”的思想性,但总体上看则是偏重于一种功能性,多用于技术、技能甚至方式、方法的称谓,并非全然所指艺术创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用户评论

0人参与0条评价
没有更多数据...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