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争鸣】杨炳延:中国美术馆收藏当代书法作品的价值观

中国书法的发展已经步入百花齐放的时代,涌现出一批批令人欣慰的书法人才,他们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所做的贡献引人注目。中国书法体现并承载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化积累。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足迹。收藏具有典型性、经典性的代表作品是对中国书法历史的负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负责,对与错可以让历史评说。

中国美术馆第二届书法名家提名展于2008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陕西美术博物馆巡展,期间笔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延先生。

(场记地点:西安曲江宾馆;时间:2008年8月29日、8月30日)

赵刚(以下简称赵):中国美术馆书法艺术委员会是如何产生的?发展状况如何?
杨炳延(以下简称杨):2004年,根据文化部关于中国美术馆筹办书法专馆、收藏当代书法精品的批示,我们开始筹划组建中国美术馆书法艺术委员会(以下简称艺委会),并启动了首届书法名家提名展。美术馆收藏绘画作品和书法作品就像两条腿走路,缺少任何一项都是遗憾。

为确保书法提名展的权威性和学术性,我们特聘请沈鹏先生和欧阳中石先生担任艺委会主任,冯远先生担任副主任,由我、叶培贵、张旭光、张荣庆、邱振中担任艺委会委员。张荣庆先生自书协刚成立时就在那里工作,后来担任理论研究部主任,其书法造诣很深,而且对书协发展的历史非常清楚;张旭光先生当时担任书协副秘书长,在学术上很有功力;80年代以来,高等书法教育学科的兴建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选择了邱振中先生,他是中国美院沙孟海、潘天寿先生的首批书法本科生,在日本读博士之后调入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于书法教育颇具卓见;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叶培贵先生,他跟随欧阳中石先生多年,是先生首批书法博士之一;另外,我是书协理事、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一级美术师,又在中国美术馆负责书法工作。这样,我们尽可能兼顾各种因素成立了艺委会,年龄上老中青适当,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这样一来,在选择书家和作品上各具优势又相互补充。

第二届提名展是贯彻文化部2006年在深圳召开的美术馆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尝试。会上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指出,美术馆要发挥其整体合力,联合组织办展。根据这个精神,我们选择了由中国美术馆、陕西美术馆、江苏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东西南北四个馆联合组织展览。四个馆的馆长都是组委会的成员,每个馆选出一名书法专家扩充为艺委会成员。这样陕西的吴振锋、江苏的孙晓云就被增补为艺委会成员,这时张海先生任书协主席,自然增补为艺委会主任。加上沈鹏、欧阳中石先生为主任,艺委会成员就达到10人。从两届提名展的举办效果看,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书坛的创作面貌。
赵: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几年组织一次?其意义如何?

杨:当初确定每两年组织开展一届,方法和形式上可以灵活掌握,我们边组织、边总结,不断改进。中国美术馆组织开展提名展首先是对书法艺术作品规模收藏的探索。根据专家组的建议,中国美术馆的书法收藏基本上采取两种方法:常规收藏和规模收藏。常规收藏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收藏需求。为了满足筹建书法专馆陈列的需要,我们考虑以展览为依托,通过办展进行规模收藏。可以这样说,我们建立了一个以展览的方式来丰富馆藏的平台,显然,这个平台不同于各级各类的书协组织、学校教育等,它是建立在美术馆研究、收藏、交流的基础上。通过这个平台,进一步促进书法研究、展示、国内外交流、审美普及教育等工作。中国美术馆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对自己本身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给书法家们一个机会;第二、它是中国美术馆书法艺术品研究、展示、收藏工作的启动。作为国家最高艺术殿堂开始做这项工作,对推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美术馆如何切实发挥推动当代中国书法发展的作用,这是一个必须要做而且还要做好的现实课题。中国美术馆不同于美国的、法国的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美术馆,最大特色就是积累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成果,当然有机会也收藏外国艺术家的作品。作为国家美术馆,我们要做这样的工作以突出中国美术馆作为一个国家馆的特色,这是保护、弘扬、发展独特的民族艺术的重要责任。我们提出建立书法专馆,也是基于这样一个传承文化的责任。显然,这次活动的举行,就是要体现中国美术馆所承担的国家文化建设的职责,并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个使命。

赵:美术馆收藏的是当代的书法作品,而现在社会上有人认为当代书法作品不值得收藏,对此您是如何看的?

杨:我认为我们应当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当今书法、书法收藏。书法和国画是我国的两大传统艺术,但是书法艺术却相对处于滞后状态。20世纪80年代,书协成立,此后书法高等教育学科建立,使书法艺术从此有了长足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展示工作,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使更多的群众真正的、更深入的了解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是美术馆的重要职责。四个美术馆联合组织策展,目的在于力求切实发挥美术馆系统的合力优势,以期达到构建美术馆开展书法艺术工作的学术体系,从而促进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这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两大一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掀起新高潮)的具体体现。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当代书坛已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注目。从书法史角度看,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阶段。作为中国美术馆,研究这段历史的代表作品的内涵、意义与价值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中国美术馆书法提名展的初衷。

其次,要优中选优。要真正给那些具有较高艺术水平与学术水平的书法家良好的平台,把他们高水平的作品组织成精彩的展览奉献给广大观众,就变得至关重要。对待经过业界推荐的书法名家、以及他们的优秀作品,我们都经过了反复地审视,入展不一定会被收藏,入展之后是否具备收藏的条件,要由中国美术馆的收藏委员会来决定。艺委会仅负责作品的挑选、审查、展示,而收藏委员会则行使精挑细选优秀作品入馆收藏的职责。这些作品必将经受时间的检验。

再次,中国书法的发展已经步入百花齐放的时代,涌现出一批批令人欣慰的书法人才,他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引人注目。中国书法体现并承载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化积累。美术馆的收藏就是要把握传统上有时代风貌的艺术品,收藏具有典型性、经典性的代表作品是对中国书法历史的负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负责,对与错历史会证明。百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回过头来审视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艺术发展状况时,会了解它的特点、留下记忆,这就是美术馆的职责和历史责任。如果当代书法作品既吸收了古代的精华又彰显时代的特色和个性,就有时代价值和收藏价值。

对于书法作品的收藏工作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已经滞后了,尽快展开此项工作,并使其规范化、科学化,是美术馆的使命所在,我们正在努力做着这项工作。

赵:请您介绍一下第二届书法名家提名展的评选情况。

杨:第二届展览是2005年首届提名展的完善和延伸。首先由艺委会委员分别提名,列出100多人的大名单,然后根据提名频率初选出56人,分别寄发约稿函,要求每人提交8件作品候选。最后由艺术委员会根据作品的实际情况,坚持严格的艺术标准,以全票通过的要求筛选,最终确定36位书法家的作品参展,整个提名过程历时5个月。这次提名的书家大都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等机构主办的“国展”、“中青展”等书法大展中多次获奖,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书界和一定的社会范围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次提名展主要体现了力推新人的理念,中青年书家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书家有19人,超过总人数的一半。他们在深入学习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出积极探索新的时代风格与独特艺术个性的特点,有着较为鲜明的当代风貌,很多作品令人耳目一新,透露出当代书法创作的新鲜气息与未来发展的端倪。去年在中国美术馆展览期间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大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致认为第二届选拔的书家在业界和当地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作品既有传统功力,也有时代风尚和个性,反映了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现状和水平。

赵:对当代书法的民间书风、流行书风您如何评价?

杨:古人云“书肇于自然”,的确如此。我常想,书法与自然相融会是书法艺术家始终追求的境界,历史上书法大家的书艺之美就如同大自然的美轮美奂,比如,王羲之的书法犹如黄山的兼蓄众美,变化多端、难以言表;颜真卿的书法犹如泰山的胸怀大度,壮观宏大、威严耸立;欧阳询的书法就犹如华山的壮观景象,险峻挺拔,巍峨屹立。历朝历代的优秀书家风格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无论继承哪一家,都会得到滋补营养,最终也必然会得到历史的公允评价。关于书法学习,我主张继承优秀的书法传统,从古到今,优秀的书法传统资源丰富多彩,学无止境,借助这些优秀的资源,就好比在高山之巅又增砖添瓦。凭空谈论所谓的原创性,往往不注重基础的累积,这好比在平地之上堆造一座山峰,那就太难了。学习书法起点要高,从优秀的传统书法精品中获取真谛,加之时代不同、个性不同,产生共性与个性之中的自然美,这就是优秀的作品所应该具备的特质。师天然之造化,得书法之心源,然后成佳作,继承传统,再流露出自然的个性风格就是创造!

赵:中国美术馆如何进行书法研究?您如何看待当今的书协开展的国展、兰亭奖,书法媒体发起的百强榜、海选、网络评选?

杨:对待书法,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认清当代中国书法创作和研究中的诸多问题,才能了解中国当代书法的发展方向。书法面对的问题和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一样。与绘画不同,书法理论的学术研究起步较晚,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举办提名展的意义很重要,中国美术馆给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平台,怎么来依托这个平台进行书法研究,包括书法评论,值得探讨,这是个机遇。中国书协先后举办了九届国展,八次书学研讨会,他们是基于展览活动基础上所进行的研究,而这次中国美术馆所要进行的研究,是建立在收藏基础上并与展览相匹配的研究。不管是书协也好,《书法》杂志也好,还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艺术工作者、艺术研究者也好,依托这个平台来研究书法问题,在书法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相互关联之中,寻找一些共同的问题,通过研究问题来摸索书法发展的一些规律,这是我们共同的目的。

对待书法的研究,我们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尽管美术馆与书协、媒体职能不同,但我们需要包括书协在内的各方支持,需要社会各个团体,包括各种杂志及报刊的支持。十几年来,书协、各个团体、书法专业报刊等都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对中国美术馆开展书法收藏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虽然我们职责任务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而探讨中国书法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对待网络我要特别说一下,欣逢信息时代飞速发展,书法的推广、书法作品的欣赏很轻松就可以实现,网络对我们书法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这非常有益。对书法品评,大家在网上可以畅所欲言,批评也好赞美也好,对书法都是一种积极的推进。历史上书法经典遗迹、重要拓本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到,时代为我们学习研究书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便利条件,这是历史上哪一个朝代都比不了的。网络评比、展览,形式新颖、快捷,值得推广借鉴。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更好的学习书法、研究书法、探讨书法,让更多喜爱书法的群体参与到书法学习、研究队伍中来,共同促进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

赵:您对作品和人品问题如何看待?

杨:首先我主张的是书家的为人之道,为人之道我总结了四句话:为人之道忠为首,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比如屈原的《桔颂》、文天祥的《正气歌》所歌颂的,再比如抗战期间为了中华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烈士们,这是做人首要的人格;德为上,德是品德、品质,为人诚实,不阳奉阴违,不投机取巧,加强修养,做人首先要讲道德;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核心,儒家思想倡导的中庸之道实际就是和为贵,包括朋友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追求社会和谐世界的和谐发展,对不同意见可以求同存异和谐发展;诚为本,做人首先要诚实,对朋友对家庭都应该讲诚实,诚实带来的是和谐,是做人的本质。所以我认为为人之道这四句话“忠为首、德为上、和为贵、诚为本”很重要,书法家首先是做人,人品不正书品非也,人品直接反映到了你的作品中,人品正书自正。欧阳询的书法被历史评论为“正人之法”;颜真卿也是首先因为他做人正派,宽广胸怀,有正大气象才成就了千古称颂的书法地位;王羲之《兰亭序》,亦对人品、对人生有所感叹,也是崇尚清高人品的典范。所以,作为书家、书法名家、书法大家,首先要学会做人,在为人之道上一定要有正气。

赵:您对陕西的书法如何看待?听说您每次来西安都要到碑林去,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您最钟情历史上的那几块碑?您对碑林建设有何建议?

杨:三秦大地,是我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书法艺术在这块沃土上有过光辉的里程,西安碑林更是书法史珍贵的见证,令人神往。在这里,古代名帖、名碑、青铜铭文等书法遗迹资源众多,历史书家李斯、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等大家都曾在此流连驻足。这些对陕西书家学习研究书法提供了优厚的便利条件。陕西是书法大省,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次提名展业界专家也推荐了陕西的书家,因为作品本身原因而落选,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我们对陕西书法家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其二或许因为书家没有处于最佳创作状态而没有提交能够代表他们最好水平的作品,期待陕西书家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广大观众。

我对西安碑林情有独钟,每次来我都有新的收获,唐代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郭家庙碑、怀素草书千字文、张旭的草书等都令我着迷。但是我最钟情的欧阳询的碑刻不多,九成宫醴泉铭没有收入很遗憾,我对门口碑亭内天宝四年唐玄宗李隆基亲笔书写的完整的隶书石台孝经比较欣赏,虽然唐代与汉代相隔较远,但隶书书写得非常工整规范,叹服日理万机的古代帝王学习书法的功力和耐心。

西安碑林保存收藏了中国历史上重要历史朝代的重要碑刻,对研究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学习研究优秀的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西安碑林建设思路正确,多年来取得了重要成就,建议在专馆陈列和碑刻书法艺术研究上开拓新的领域,开辟新的思路,建立书法研究院的思路非常好,希望早日实施。

赵:谢谢您,杨馆长,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杨:谢谢!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