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灿根
王羲之和王献之创造了一代书风,成为千年的明镜。二王书风堪称书法史上的经典,它是书法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的标志,也是学书法人期望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人们照着他们这面镜子,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又投入了自己的面貌,把他们的书风折射得五光十色。历史发展到今天,对二王书风顶礼膜拜的虔诚心丝毫无减,二王书风的经典魅力依然夺人。然而,当我们今天面对二王书风时,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二王书风对我们当代书法创作的启迪何在,对书法创新的意义何在,这也许是我们学习二王书风最有益的探索。
二王书风的创新价值
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父子均有名的书法家并不鲜见,代不乏人,但都不能父子并称,唯有“二王”可以并称一代。“晋末二王称英”(虞龢《论书表》),他们父子书法成就的差别,在于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隶”,“古今莫二”,王献之则“善隶藁,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羊欣《朱古来能书人名》),两人各有长处,只是王羲之较全面,因时代前后,也有“古今之别”,故相差不远。
“二王”并称,书风堪为经典,代代相传而不衰。探究二王书风,自然离不开对二王书法的剖析。二王书法究竟有什么样的共同点,才使二王书风成为帖学的正宗。实际上,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能知道,无论是王羲之也好,王献之也好,他们在书法创作中,贯穿于他们书法精神的就是“创新”二字,这就是他们的共同点,也是二王书风的精髓。二王历来被视为帖学“正宗”、经典,实际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正宗,也有经典,其后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义和价值,除了完善日后成为经典样式的新风格之外,更在于其汲取营养的虔诚和不拘陈法的创造精神。
王羲之作为世所推崇的书圣,自有过人胆识。三国时锺繇,在总结前人创造的基础上,使楷书规范了,艺术水准有了提高,王羲之师法锺繇,又有青蓝之妙,他对楷书有所革新,就是改锺楷的“有来外放”为自己的“敛锋不发”,消除了波磔,造成一种笔画轻俏、笔势流利的今楷,他的小楷如《乐毅论》,历代奉为楷模,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毛笔小楷字,就是在王羲之的手里定型的。可见王羲之对楷书的革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王羲之对草书的改革与创新,成就更大。他完成了对东汉张芝“章草”的彻底蜕变,创造了今草,并将这种书体的艺术推向高峰,其《十七帖》是代表之作。
王羲之对书法最重要的创新是行书,或者说是兼有草势的“行草”,王羲之使在民间早已流行的行草规范化并写出了其高度艺术性。《兰亭序》生动自然,兼擅众美,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奠定了他“书圣”的崇高地位。故王羲之的贡献,如王僧虔《论书》所云:“恰与右军俱变古形,不亦,王今犹法锺(繇)、张(芝)。”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他改变了锺、张之人的古体和质朴书风,创造了适应东晋时代审美观的流美透逸的风格,完成了行、草、真书的独立机制。
王献之的书以行书为主(即所谓稿书),掺杂草书。其行书连绵不断,兴酣时缀以草书,跌宕不羁,洒脱奔放,为所欲为,迥异于往法,令现代学书者亦不敢为之。他以汉魏笔法,融入两晋体势,再加上小王之魂魄,造就了一代新风。王献之最有创造的是行草夹杂的字体(破体),这种字体,王羲之亦有其态,亦尝试此法,但没有巩固,然而在王献之手中,则极为熟练、突出,变无意为有意,姿态百出,奇趣万千。
王献之用笔,妙极神理,博古通今,融合了前人及同时代书家之所长,再借鉴吸收了他们的结体,在字型结构上加以变化,诸如变曲为直,斜多于正,疏多以密,方多于圆等,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字体结构,故王献之的字迹特别,一望便知其为小王书。而他字中所创造出来的笔意,更加强了美趣,一笔之中变化更加复杂,更为流美,小王书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心驰神往,超逸悠游,堪为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者也。
大王灵活,小王神俊古今独绝,王羲之的新体到了王献之手中得以充分发挥,使之更有个性,更有强烈的特征,创造出典型的、完整的艺术形象,笔性墨意跃然纸上。王献之书法美趣润泽,风流多姿,习称为破体、缓异,或曰清韵,这种书体,迎合了当时士人野逸之情趣。其结体舒展,线条婉美,韵味酣足,超迈脱俗的字体立即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自此,小王书盛行不衰,直至今日。
二王书风对当代书法创新的影响
无论是王羲之还是王献之,他们在书法上的创新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种进取和求变求新的理念和勇气,是二王书风的精髓,研究或者学习二王书风,正是要从创新的实践上着手。二王书风是经典,如果仅从经典的角度去学习,那经典就是桎梏,那是僵硬的照搬照抄,是貌合神离的传承,自然也与二王书风的本质背道而驰。
(一)从二王书风看传统基础上借鉴。二王书风是经典,但不是唯一的经典,二王书风告诉我们,经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前代经典的借鉴学习上。今天我们把二王书风当作学习的经典,一个重要的启示,是我们必须脚踏厚实的传统基础。书法的学习必须依靠传统经典,离开了对传统经典的学习和继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要说是创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献之也好,他们的创造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都有源头可找,根基可寻,其传承的脉络十分清晰。然而,当代书法创作,有人虽冠以学习二王书风,但没有以二王经典为基础,或者说根本没有沉下心来,扎进传统之中,而是浅尝之,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笔法在写二王,却以二王书风自居,轻浮浅薄,庸俗粗糙,其书法自然面目可憎。
书法学习需要浸淫传统,可谓道理浅易,想那大小二王,何等睿智出众,天分超群,尚且扎根传统,孜孜以求,何况我们凡夫俗子,更要以传统为基础,锤炼跌打,借鉴摹仿,方能根正基厚,如源头活水之不竭,则学书之途通达而目标可期。
(二)从二王书风看书法创作的创新意识。我们说二王书风的精髓是他们的创新精神,此话一点不为过。从王羲之完成行、草、真书独立机制,到王献之其超迈脱俗的字体得到大众的认可,贯穿于他们书法实践中,都是一种创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从前面经典中吸取营养,独创面貌成为经典,这是学习书法最为难能可贵的,学习二王书风就是要敢于创新。当代书法创作呈现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们有准确的艺术观和明亮的辨识能力。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立足于传统经典;另一方面也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即努力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树立自己的鲜明风格,风格容易立,但要做到不粗俗、不怪异,富有美感却不是易事。
二王书风今天依旧是众人摹仿的对象,不过浅易的摹仿大都停留在表象上,对二王书风人们最为心仪的是手札一类的稿书,摹仿最多,写王字也多从这路入手。然而有不少人遗神取貌,得意忘形,写王字写到头来,字是越写越小,形式上也是横字的居多,粗看是越写越精,细察则是越写越僵,更有甚者是千人一面,毫无生气。有个别天资较高者,王字写得非常精准,但完全被二王书风所笼罩,一手漂亮的王字,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王第二,完全迷失了自我,更谈不上有自己的风格,这些人与那些名义上写二王,却乱写一通的人相比更可悲,也更可怜。因为这些人是学书的料,天资不错,缺乏的就是那种理念,那分勇气和自信,只求做书奴。王羲之常说“适我无非新”,或因求新而欲变,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书圣,一个令我们神往的书圣。二王书风是经典,学习经典,就更要有创新意识,在创作实践中积极探索,既要有经典的基础更要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二王书风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三)从二王书风看书法欣赏的群体意识。二王书风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传统书法的学习,以及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这两点容易被人们重视和接受,然而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是,二王书风的清新脱俗,充满了欣赏的美感,其纯正的书风迎合了当时士人的审美情趣,众人皆美之,书法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书法能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不啻是书法欣赏的一大福音,何况这书法又是创新的杰作,这大众又包含着多少同时代及以后历代书坛的高手大家,直教你不服也不行。不表小王出新脱俗,单说大王《兰亭序》一出,何等惊世骇俗,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赞美之词。清包世臣谓兰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八字。《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审美指导下完成的,它的用笔、结体,还是章法都堪称美的典范。正因为《兰亭序》有兼擅众美之功与特别拔俗之风骨,才受到了历代书家的推重,《兰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弥高,令人望而兴叹,叹为观之。
故二王书风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书法创作在立足传统、注重创新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书法作品的“美”,符合时代大众的审美观,满足社会各界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要求,既有“阳春白雪”的经典之美,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之韵。一幅既能得到普通群众认可,又能得到书法精英肯定的书法作品,肯定比那些只得到少数人青睐的作品要好得多。今天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书法创作的意义和价值更在于展示和交流,走向社会并得到大众的认可,所以在书法创作中顾及书法欣赏的群体意识意义重大,曲高和寡式地躲在书房中孤芳自赏,沾沾自喜,绝对不是书法创作的主流,也不利于书法的发展。如不顾及大众的审美需求,不从书法美的角度出发,一意孤行,以怪充新,以丑代美,却以创新自居,无异于将自己逼向死胡同。王庭坚有诗云:“俗书只识兰亭面,欲换风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对二王书风我们既要师其形,也要师其神,更要深刻领会它的审美内涵,挖掘它美的内核,这才是对二王书风最好的学习和传承。
二王书风是一个不朽的话题,多少年了,经典的魄力四射,今天的书法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书法越发展,二王书风的话题也越多,也越深入,对众多的学书者来说,它是一面旗帜,一杆标尺,一座丰碑,也是一部厚厚的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