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创作和评论是一个乱花迷眼的客观存在,有着相当程度的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负面现象。表现为书法创作平庸化和书法评论庸俗化。书法创作以平庸为主要倾向,虽有精品和水平高的创作者存在,对当今书坛负面影响极大,危害也极大,这种现象在各级书协都广泛地存在着。书法评论庸俗化包含评论对象的庸俗化和评论者的庸俗化两个方面。评论对象庸俗化是指书法评论完全信赖于评论对象的目的、动机和任务而存在,评论仅是一种装饰材料;评论者庸俗化是指评论有生力量老化,不论评论对象的变化,社会环境变化,评论雷同、观点陈旧、理论空乏。整个社会人的心态日益浮躁,漠视传统,急于求成去表现自我,书法实际水平下降,评论和实际情况脱节,作品本身平庸而勉强地夸大其辞去评论,显得异常庸俗;加上媒体的干扰和操作,书法评论变得面目全非;更为重要的是,撰写评论者并不真正理解书法审美价值,不具备评论的素质,这一切无不导致书法评论庸俗化。如果不正本清源,势必会影响书法长远发展。
毋庸置疑的是,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时代变化是密切相关,随着西方各种意识形态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涌入,传统价值观和文化观受到强烈地冲击,反映在应用文化、大众文化的各种音乐、饮食等日常行为观念也无所不在。传统民族文化和经过长期历史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追求都受到排挤和消解,传统文化空间日益变得狭隘。西方大众文化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同时又以媚俗的趣味引起文化品位和精神质量的低落。在这样的氛围下,求新求变成为一种时尚。书法商业化也成为一种趋势,这对轻视功利的中国文人来说,认同和接受此类现象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书法的终极目标是美化人生、陶冶情操,对人生道德理想、精神境界有不可言喻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投合世俗消费的需要,处在这样一个夹缝中异常悲怆,但这是一个时代的潮流,不是任何人可以左右的。书法艺术不是在真空带成长的,它不能不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书家。如今的时代,书法作品已具有商品的特性,快餐文化和泡沫文化也应运而生。另外,人类文明不断地发展,一方面固然使得书法艺术表现技巧不断趋于精致,但这一“进化”的同时又隐藏着一种不易为人觉察的“退化”过程:人类每向文明发展一步,其自身的灵气和自然的完整性便减少一分,与自然浑然融洽无间的紧密关系将进一步退化。在这样一种状态下,雕饰做作的艺术风气似乎是大势所趋。文明愈发展,趣味愈精细,书法雕琢和做作的倾向愈容易发生。因历史原因造成的后殖民文化烙印造成了一种国民自卑崇拜的洋文化的心理,以此而产生了主动放弃文化阐述权的所带来的民族精神失落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书法家对西方现代艺术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只言片语上,和一鳞半爪的浮光掠影的浅层表面,由于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内涵了解很肤浅,缺少对传统文化的亲合力,加上急于成名的浮躁心理和国际文化潮流的影响,这就造成了一种错觉,决定自身在变革思潮中的疯狂性和不彻底性,既是卖艺者,又是捧场重额,一些人利用所谋得的有时地位和虚名,有时大批急功好利的人趋之若骛。
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知识分子被推向社会边缘。由于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所持有的精神优势荡然无存,表现出浮躁和失落,因此缺乏对时代的积极反应,对自身终极价值积极探索的动力,也就不具备对待传统文化关怀的热情和追求书法精品的信念。在注重消遣性、娱乐性的大众文化十分盛行的条件下,书法创作以随意化、琐碎化、浅俗化和表面化为主要特征。书家怀着浮躁的心态,缺乏精心的构思和推敲,常常写的过于随意和马虎,急就章式的作品充斥了各种刊物,作品平庸远离经典。对于不计其数的书法作品,人们随手抓起来粗粗一览,又信手丢下,很少有作品经得起推敲,具有耐人寻味的魅力。许多作品只是匆匆过客,在展览时轰动一下后便归于沉寂,再也没有人想得起。书坛始终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没有毛病的平庸之作比比皆是,有毛病的所谓力作也不少,归根结底,是创作者的心态决定了作品的质量。
新闻媒体的操作渲染和干预是信息时代的特色。夸张一点说,在当今书坛只有新闻炒作,真正的评论太少,很难听到真实的声音和真实的沉默。随着新观念和新方法的引入,思想日趋多元化,使用的手段亦不断翻新,书法评论染上了过度渲染的毛病,用包装来满足欣赏者和收藏者的心理,包装和炒作进一步染指书法,这也预示着商业因素进入文化领域,并产生了支配作用的明显事实,甚至是一种潮流。任何一种文化实践,只有通过具体的物化形式或新闻媒体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商业炒作必须进入书法领域。炒作的目的,就是要引起轰动,从而最终获得最大限度的名和利。
大众传媒,包括报纸、电视、杂志和网络,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媒体在书法中的“作用”只不过是一时,但其负面影响却是恶劣而持久的。首先,可以蒙骗无数不明书法内涵的书法庶民轻信媒体所作出的结论。正如日常所见所闻某某凭关系出了一本书,上了报纸或电视便成为名家;其次,媒体、评论者和被评论者存在着利害关系,在真实性和客观性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敢说,不想说和不愿说的可能性都存在;再次,媒体的炒作带有明显地夸张性和商业性,将自身的观点强行灌输给一些书坛民众,使欣赏者处于一种平面化和单向的被动接受环境中,而不是主动地体悟和理解。这一切,无疑会导致书法评论的庸俗化。
一些理论文章只是西方现代名词的罗列,语言晦涩,拗口聱牙,辞藻粗陋,言不达意,句子拖沓,概念模糊,既无学术性,也无哲理性。有些理论者失却本身应该具有的良知和操守,或装聋作哑,无度宽容;或不分是非,投其所好;或曲意逢迎,尽力吹捧。现代传媒在显示生活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可以在一丁儿小事上作文章,甚至是掀起轩然大波。在如今林林总总的书法专业报刊杂志中,看到的多是既无建设性也无批判性的言不由衷的假话和空话,而一些具有权利和地位的名流、权威和学者主动放弃批评权,不肯说一句真心话,无异于姑息养奸,对各种不良行为的认可和怂恿。
传统对于任何人来说,发生于过去却永恒地存在于现在和未来,显现于日常生活却深藏在人类本性当中。传统具有现实的价值,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打人类从兽类中分化出来之后,人就生活在既定的文化环境中。现代的人生活在传统中,而传统又活在现实中。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有不断地流失,会有变异,但却绵延至今,在现实生活无时无刻不发挥着作用。一种主导性的具有普遍影响力的文化,往往是特定的民族既定而成的主导性的生存模式,立根于“天人合一”信念之上的自然主义和偏重于人伦实践的伦理中心主义型文化造就了千百年来如一的生存模式。人必然要遵守传统,这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自由,但人能在后天的时间中,逐渐培养起对于传统文化主动选择的第二能力。人总是既受惠于传统,又受制于传统。在书法由传统向现代的引进过程中,相互结合而且相互影响。在这其中,主要有三对矛盾,即古与今、中与西、雅与俗三对矛盾,占主导地位的,自然是古与今的矛盾,分别指向传统和现代的两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学习方法,一点点地将深刻的传统剥离了,留下的只有肤浅和平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前书法的重点应该放在回归传统上。新的并不一定是美的,也不一定是健康的。千百年来历代大师的优秀笔墨,是后世书家登堂入室的钥匙,其作用可以说是历久弥新,直到今天对于艺术创作,不乏精辟的指导与借鉴意义。按照现在的逻辑,被中国人沿用了几千年的筷子,也应该放在博物馆里了,但事实上不是这样,这一切还将伴随着国人进入文明时代,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有用的,和新时代和新生活是不相悖的,创作和流行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传统是过去的流行,流行有可能成为传统,张扬个性是可取的,但亦步亦趋地跟随别人的屁股后,却是不可取的。创造新艺术和学习传统是相对应的,也是辨证统一的,一个没有深厚根底的民族艺术的创新与开拓,不仅是肤浅和苍白的,也是缺乏潜力发展的,事实上,一切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是积累的,渐进的,由此而带来综合基础上的突变,书法的发展也无外乎如此,书法昔时被视为余事,而如今则作为一门学问,需要慢下来,越慢越好,这和时代不相称,但确实是追求的最终结果。人在高亢、兴奋和忙碌的生态环境中是不易于生存的,毛笔和宣纸是时代的宝贵之物,比起冷漠的荧屏,当然是更具温情的东西,书法得益于笔墨纸砚的襄助,才是真正的大造化。那白纸黑字所凸现的,不仅仅是一张普通的纸笺,而记载了内心真挚的情感。尽管最早的书法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在龟甲兽骨、竹帛木板上。
当代书法延续发展的各种复杂问题,就其内容和形式来说,是瞬息万变的,但就其根本性和方向性来说,则是永恒的。虽然世事变迁,白云苍狗,但书法的传统却历史久弥新。传统是母体和培养基,今人无时无刻都要回眸传统、重读传统和点化传统,书法传统是丰富的、立体的。优秀的作品具有自然崇高,积极向上的审美意味,都是昂扬的美学追求,都有万古不竭的旺盛的生命力。虽然朝代更迭,岁月沧桑,在字体的变化上阴晴圆缺,但内涵不改,精神不变。书法所寻求的发展目标以及书家的探索实践,都是与书法传统有相互关联的。要想获得合理的发展观念,就必须需要寻找到不同时代各种各种范式的发展理论,并将其联系起来作为整体把握的出发点。事实上,各种观点的发展理论应以发展传统为前提,才会真正体现历史性的发展。
与传统相对照,当代书法有三种因素在起结构功能作用,即流行、明星形象(评委)和消费(功利性)。这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当代书法的特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当代文化,都有流行和过时的问题。在传统文化中,不是流行性而是稳定性起着结构功能的作用。中国文化富有求新求变的精神,然而,这种求变精神的目的是统一不变的“道”(即规律),因而,传统文化一方面讲因时顺势,另一方面也讲虚静守一,理想的境界是达到变与不变相统一。与此相反,当代文化放弃了变中求一(道)的传统理想,以流动不居的新景象和新风尚为追求目标。以流行性为规定的当代文化,破坏了传统文化和个体之间的建筑和栖居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在当代的文化生活中,人们普遍感觉到一种无所皈依的漂萍之感。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有一种归宿感,这种精神归宿有两个层次,即精神价值和形象表现。当代文化使这两个层次断裂,并且抑制精神价值而扩张形象表现,因为“无所皈依”,无意义的形象表现沦丧为单纯的游戏。就书法而言,是指在笔墨游戏中得不到自我实现的肯定意义,只能徒然追求流行形象的过往烟云,并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当代书法的一味求新,表现了个体自我从传统的禁忌中解放出来,自由地实现个性和欲望这一事实,并且通过求新加快书法的“发展”。因为“新”变成了目标,在无限制的新旧替换中,当代书法的求新不仅难以形成书法发展的整体积累,而且也不能真正意义地实现自我的个人风格。这使当代书法缺少深度,更多地具有表演性和游戏性。“流行”也因此而成为当代书法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定。流行既表现了当代书法在求新的游戏中被内涵削平的事实,也决定了在普遍求新活动中个人风格的实现只是一种模式化的表演。
明星形象,在书法中称为评委,是众多书人追求的对象,在这崇拜中,个性得到某种肯定的或可能性的提示:评委可做到的,其他人也可以如此。在追逐形象的潮流运动中,评委成为书人精神的暂时居所,仅此而已。由于作为书法文化形象的平面性,评委并不能突破当代书法中的流行机制,而且正是这一体制的生成基因和调节机制,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评委以他们的生灭明晦引导书法的流行性运动。在追求偶像的崇拜中,展开了书人对功利性,即对成为明星的强烈贪欲。这种贪欲不仅表现为书人对评委的沉迷,而且表现处对文化加速度的消费。因为有想出名的贪欲,书人和评委的关系完全被流行性所决定。传统审美所建立起来的人与形象的内在的生命和超越精神的关系已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纯粹的消费者和消费品的关系,文化和审美都变成物质消费品。在功利的消费过程中,评委对于书人的感官刺激与满足不但没有提供相应的精神的慰籍,相反,更加强了书人的精神饥渴。这种饥渴表现为成名的欲望。也就是说,人自由地享受生命是以放弃精神对形象的自由为代价的,被束缚于评委个人的喜好之中。
艺术多元化在今天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讲,当今的艺术不仅已经多元化了,甚至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批评和评论当然也一样随心所欲,所以书法家只要了解一些批评的行情和操作的招数,就不愁自己的作品没有说法,有了批评家的广告,那些喜欢艺术而又不得要领的外行,因为他们仍就相信书法只是书法家的专利。艺术还是越弄越神秘越好,有神秘感就是弄不明白,需要懂行的来评价,按照既定的概念弄一些禅心佛意似是而非的小聪明,无疑弄不出什么好东西,貌似机智其实无聊、的垃圾艺术令人生厌,但有害的不是艺术观念,而是不动艺术的人在玩弄艺术。但是,真正独立的艺术家作为自由的个体在创作中不会买任何概念的帐,不管这种解释是多么动听。而今日的书法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哪里还会有什么艺术的标准。艺术的标准早已遭到彻底解构和嘲讽,面对一幅作品,这个人说好,那个人说坏是很正常的事,除非你刚好走运入展某个大展,作品又被卖了个好价钱。那么,众口一词的吹捧叫好是必不可少的事。不难发现,如今越来越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手段,也是目的,金钱不只可以使艺术变得世俗,也同样可使批评变成浮夸风。那些为艺术受苦受穷的故事早已成为艺术暴发户酒后的谈资。美元和市场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崇拜的偶像,金钱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与否的标准。
就评论者的素质而言,依笔者来看,可从三个方面来要求:丰富的学识、敏锐的艺术知觉能力和独立的人格。评论者要精通传统文化,这个不言自明;艺术知觉能力就是要以自己的学识来感知书法,准确而客观地将其表达出来,应该是真知灼见的有感而发,而不是平庸老套,人云亦云;评论者的独立人格就是评论时远离任何功利目的的独立理性判断,用事实说话,摒弃虚假地吹捧、拒绝流俗。只有具备这三种素质,才能担当起评论的重任。
有鉴于此,如果每位书法创作者都可以正视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刻意迷恋于媒体的炒作,就可以以优秀的创作充实书法评论;如果每位书法评论者都具备了优秀品质,明辨优劣,写出务实的书法评论,就可以以正确的评论引导书法创作。如此,便从根本上拒绝了书法创作的平庸化和书法评论的庸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