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建邦
论文提要:
在全球化、电子化的今天,书法的外部环境有了非常微妙的变化,我们应当在充分认识这种来自社会基层的复杂变化的同时,尽力参与指导社会的书法环境向逐步完善的方向发展。
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影响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上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其内在蕴蓄的艺术能量并没有被很好的发掘出来,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手写文化;书法的日常环境;书界弊病;书法与现当代艺术;书法的价值重估
这个题目看似很大,但实际主要是讲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讲书法(包括书写和文字)在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种种现象和变化,以及笔者由此产生的一些看法;另一个问题则是通过对中国书法的现实遭遇和理论阐述来探讨其应面对的当代艺术发展的积极贡献和时代挑战。这两个问题似乎是并列的,但也未必。为行文方便,故分上、下两篇。
上 篇
粗粗看来,传统中国书法艺术和我们今日中国社会,特别是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似乎渐行渐远,彼此的联系没有近代以前那么紧密直接了。但倘若我们细细加以考量,其实并不尽然。笔者不揣冒昧,试图从几个看似零碎的方面一窥书法在当代社会中的真实面貌和作用。鄙陋和失当之处,敬祈诸位方家鉴谅。
1 书写文化的失落
最近,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美文》杂志9月下半月刊中手写题词,被发现把“风华正茂”的“茂”字下半部“戊”写成了“戍”。网上为此议论纷纷。(9月19日《成都商报》)
接着,《美文》杂志主编贾平凹出面声明:书法和书写是有区别的,在书法中,多一笔少一笔很正常,因此铁凝没有写错字。(9月21日,《青年报》)于是,舆论一片嘘声,认为写错字无伤大雅,辩解却是帮了倒忙。(9月26日,《东方早报》)
回顾近代以来,20世纪初叶开始,日常书写的毛笔逐渐为钢笔代替。百年不到,20世纪末叶开始钢笔书写逐渐被电脑输入(又称植字)代替。今天的人们,尤其是以上班族为主的新新人类们已经越来越不会手写文字了,除了签名和偶尔填填表格,绝大多数的文字工作已经被电子化时代的各种汉字输入“机器”所代替。大家写文章用电脑代替,写书信用电子邮件或者手机短信代替,纸笔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似乎越来越远。最近有报道称,调查现今的大学生有90%以上不写书信。而相当年我们在80年代读大学时,手写书信还是极其普遍的事情,今天仿佛已经成为一桩希罕的事情了。
手写和电脑植字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书写”感受,从生理学和大脑心理学上说,“书写”过程中牵动的大脑神经反应也是完全不同的,其影响到人的思维方式也截然不同。前者是真正的书写,后者其实是个人在人-机关系中进行的一种格式化的操作和转译过程,抹杀了书写过程中特有的个性化痕迹和情绪表露,连书写的错误都无法个性地表现和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实际功用也贬低为一个机器,而且是一个为了实现目的而迁就对方(电脑),从属于对方的“机器”,完全是被动的。大家应该非常清楚,电脑是机器,你必须按照为电脑设定的程序或步骤进行操作,机器才有反应,才能达到你的目的和功用。但如果你自说自画,随心所欲,机器才不会理你。例如,几乎所有用过电脑写作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辛辛苦苦写了一大段文字进去,不小心没有储存,碰到电脑死机或者停电,你的辛苦就白费了。所以,机器就是机器,毫无人性可言,电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