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中国黄梅戏》王长安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

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王长安先生主编的《中国黄梅戏》,是我看到的史料最为详实的中国黄梅戏文献,本书1164页,40版珍贵照片,250万字,分源流、概论、剧目、谱例与锣鼓、传记、文选等六篇,附录有黄梅戏发展大事记,全面阐述了黄梅戏的昨天与今天,源流与演变,理论与作品,声腔与剧目,成果与人物等诸多内容,广泛涉及黄梅戏纵横两度的文史及戏剧知识,是学习和研究黄梅戏一部难得的参考著作。

王长安先生是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编辑《中国黄梅戏》这部著作花了大量心血,治学态度是严谨科学的,史料归集与研究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的湖北黄梅县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黄梅戏生在黄梅,长在安徽,1956年回娘家,安徽艺术家和社会各界对黄梅戏发扬光大功不可没,正是由于《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这些经典银幕形象深入人心,那优美动人的旋律唱腔、真挚自然的表演让黄梅戏从地方小戏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誉满神州,2011年在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上安徽省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独秀山下的女人》获优秀剧目奖,主演刘丽华凭获得优秀表演奖,而娘家湖北省却没有黄梅戏剧目参演。

也许是黄梅戏的品牌效应,湖北、安徽爆发黄梅戏源流之争,在中国,只要什么东西出了名,大家都会争着"正名",因为这会给当地带来品牌价值、旅游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带来知名度、美誉度。曹操陵,刘备墓,西门庆故里等等都引发争夺战,黄梅戏源流之争自然也不例外。我不是戏曲专家,作为文化艺术的爱好者,我希望淡化黄梅戏源流之争,重要的是如何把黄梅戏唱好!湖北、安徽地方政府谁最重视黄梅戏,给予更大的政策、资金支持,谁培养出的黄梅戏人才最多,谁推出的优秀、经典的剧目、精品最多,谁推动黄梅戏艺术发展力度最大,影响力最大,戏曲文化之乡的歌风民俗等等,这才是国人关注、推崇和赞赏的!

在《中国黄梅戏》中,王长安先生对黄梅戏的源流演变作了客观公正的阐述,黄梅戏与黄梅县的历史渊源是不可割断的。黄梅县古代的劳动人民为黄梅戏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他们首先提供了采茶戏。在附录黄梅戏发展大事记中,开篇写道:"18、19世纪,在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山区茶乡,民间盛行各种载歌载舞、具有浓郁抒情性的采茶调,其中尤以黄梅县一带的黄梅采茶调最为著名。"

25集电视剧《黄梅戏宗师传奇》80后青年演员曹曦文饰演黄梅戏第一代宗师邢绣娘。

这也是一部为黄梅戏事业立碑立言的书,在《人物论》里写有"严凤英、王少舫、马 兰、黄新德、韩再芬、陆洪非、时白林、石挥、胡连翠、王士英",在《传记》幕前人物有胡普伢、丁永泉、潘璟琍、张云风、麻彩楼、黄宗毅、刘广慧、杨俊、吴琼、吴亚玲、李文、蒋建国、赵媛媛、张辉等等人物,在幕后有洪海波、王文治、乔志良15位人物。也许是作者资料信息的原因,既然是《中国黄梅戏》综合归结性著作,湖北省的黄梅戏艺术家就不应忽略,如近日央视播出的25集电视剧《黄梅戏宗师传奇》中有位真实的历史人物——邢绣娘,本名秀莲(1749-1818)出生于演唱世家,生于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清乾隆黄梅县人氏,自幼酷爱唱黄梅调。她在前人基础上,苦心钻研黄梅戏的演唱技艺,组建戏班,将黄梅采茶小戏,推进成高台大戏,并一路唱到京城。她是清乾隆年间鄂赣皖三省黄梅戏代表人物,也是黄梅戏从民间小戏发展成高台大戏的奠基人,乾隆皇帝曾御赐为"黄梅名伶",堪称一代宗师。在《中国黄梅戏》中,编者观点是19世纪90年代,出现了第一位黄梅戏女演员胡普伢(1870—1926),安徽太湖县新仓镇胡仓畈人,她原是社会底层童养媳,先偷学黄梅戏,后拜蔡仲贤学戏,流毅然冲出家庭樊篱,勇敢地登上黄梅戏舞台,成了早期职业的黄梅戏艺人。

从当当网购到《中国黄梅戏》十分高兴,读大学时曾专程拜访黄梅戏艺术家王少舫,他曾希望我写一本黄梅戏的书,很遗憾未能实现他的遗愿,大学毕业后他就逝世,对黄梅戏事业是一个重大损失!王长安先生主编的《中国黄梅戏》,资料详实,图文并茂,是一部非常难得的黄梅戏研究、学习资料,向为黄梅戏事业付出辛劳、智慧的人们致敬!也希望社会各界多关注、支持黄梅戏艺术的发展,这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