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观众永远看不厌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位于桐城路136号,从大院外面看进去,除了门头上那合肥人都熟悉的“天仙配茶戏楼”几个大字以及门内颇有戏曲韵味的简洁装饰,匆匆而过的行人不会细想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可当你步入其中,墙面上的一幅幅黄梅戏剧照立刻会昭示这所院落的独特之处——这里正是严凤英、王少舫等黄梅戏艺术大师们当年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几十年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那优美醇厚的曲调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黄梅戏。

几十年前,老一辈黄梅戏人会聚在这里,用他们的才华与热诚打造了举世无双的《天仙配》,使它名扬天下,蜚声海内外。如今,说《天仙配》已成为黄梅戏的标签丝毫不夸张,即使对戏曲没有兴趣的人,一般也会哼上几句《天仙配》的唱词,如“大哥休要泪淋淋,我有一言奉劝君……上无片瓦我不怪你,下无寸土我自己情愿的”、“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这些纯朴的爱情表白,引导着一种青年男女相濡以沫、共建家园的健康价值观。

几十年过去,《天仙配》不仅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退色,反而越唱越红火,成为各家黄梅戏艺术院团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无论走到哪,《天仙配》肯定是各地观众不约而同必点的戏码。

而对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来说更是如此。毕业后即进团、在此演了几十年黄梅戏、如今已成为该剧院当家小生及掌门人的蒋建国深有体会,“不论排多少新戏,不论到哪里巡演,《天仙配》观众永远都看不厌,几乎每次演出,不管主打剧目怎么变,《天仙配》都是一定要演的。”

七仙女董永一茬茬

《天仙配》问世几十年,自第一代严凤英、王少舫始,之后该剧院又有潘璟俐、梅为慈、潘明珠、陈小芳、吴琼、吴亚玲、李文、周源源、何云、程晓君、袁媛,以及夏承平、黄新德、黄厚生、周珊、余顺、梅院君、琚翔、张小威、徐镭洋等一茬又一茬的演员先后登台挑梁扮演七仙女、董永,她们和他们,因为《天仙配》而成长、走红,《天仙配》也因她们和他们得以代代相传,一直“活”在舞台上,生机勃勃,经久不衰。

蒋建国告诉记者,此次文化部评选的“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将参评剧目的创作及首演时间推至1949年以后,要求这一类作品的演出场次达到1000场以上,而省黄梅戏剧院演出《天仙配》的实际场次有2000多场,超过了规定标准的一倍。

因为第一批创作者们的天赋和才华,《天仙配》实在称得上尽善尽美。且从另一个角度看,正因为“她”的尽善尽美,所以也是一部绝对考验演员表演和唱功等各方面功底的经典之作,想演好剧中人物,男女演员都需要肯花时间苦下功夫,所以,《天仙配》又是一台最适合培养和锻造“角儿”的好戏。

屡创“第一”纪录

年复一年,省黄梅戏剧院的艺术家又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如紧随《天仙配》之后的《女驸马》、《罗帕记》、《江姐》等脍炙人口的好作品,还有上世纪80年代之后推出并广受欢迎的《无事生非》、《孟姜女》、《梁祝》、《风尘女画家》、《红楼梦》、《啼笑因缘》、《墙头马上》、《雷雨》等等创新剧目,几十年中,所获奖项,几乎囊括了各类别的国家级戏剧奖项。

如果说《天仙配》是我省第一部入选“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舞台作品,那么该院于2005年创排的《雷雨》则创下了另一个省内“第一”的纪录,它于2009年成功入选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目”,是目前安徽省唯一入选这个项目的作品。

开发不尽的“天仙配”

演剧之外,蒋建国与剧院同仁一道,经过多年经营,已将“天仙配”这一文化品牌打造成了省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省黄梅戏剧院影剧院边上,数年前就亮起了“天仙配茶戏楼”的招牌,很多来合肥出差的外地人都专门来到这里听一听黄梅戏。

此外,位于黄山路与潜山路交口处的“1912”广场已经开辟了一个“天仙配大舞台”,很快就要与观众见面,届时,省黄梅戏剧院将在那里定期演出整本大戏,省城又将新添一处专演黄梅戏的舞台。

另一个与“天仙配”相关的好消息是,合肥市中心还将开建一处“天仙配文化园”,对它的规划早已在蒋建国的脑海中形成,他打算在里面设立严凤英纪念馆、戏曲动漫研发中心、演出广场、天仙配连理堂等各种不同功能的部门,全方位地推广黄梅戏、研发黄梅戏,让市民参与其中。

2012年即将过去,尽管年年都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可是对于蒋建国们来说,2013年仍将是非常忙碌的一年,好多大事全都堆在办公桌上等待启动。比如,要准备全国巡演、剧目精加工、《天仙配》系列活动……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