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子雷
中国工艺美术馆主办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巡览——广东工艺美术展”于2月25日在北京开幕,将持续至3月23日。其间,主办方举行的“广东工艺美术创作学术研讨会”,以广东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工艺美术的“文艺复兴”和创新发展。
与会专家认为,广东艺人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在市场化和产业化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但专家提醒:“工艺美术的复兴,本质上要实现文化回归,传统技艺蕴含的文化精神不能丢。”
政策法规护航
中国工艺美术一度没落,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加大,工艺美术的复兴提上日程。但自国务院1997年制定《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来,只有少数省市制定了相应的办法和条例。“广东的政策法规较为完善,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张春雷说,2004年颁布《广东省工艺美术保护规定》是广东工艺美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此后,资金保障、大师评审、技艺认定等细化政策相继出台。
“有了这些法律法规,广东工艺美术方能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广东工艺美术产值达到1300亿元,占全省GDP的3%,4年间翻了一番多。”张春雷介绍,广东将工艺美术作为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文化发展纲要,在全国开了先河。
据悉,广东目前有20多名国家工艺美术大师,190多名省工艺美术大师,还有一大批基础技艺人才,高、中、低端人才结构较为合理。在政府的推动下,广东工艺美术的集群化产业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已初具规模。
典型表现是展会的增加。张春雷介绍,广东这些年围绕工艺美术的展会越来越多。广东工艺美术界在深圳文博会上推出的工艺美术展面向中低端市场,在华南博览会上则以中高端为主,两者互相配合。每年还举办小型、个人、专项等专场20多场。
走集体创新之路
广东的艺人们针对广东传统工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比如,肇庆端砚雕刻、潮州金木雕、潮州陶瓷等传统工艺有了新发展。近年来出现的彩瓷、玉雕等新兴工艺美术门类也在创新中有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锦华告诉记者,广东工艺美术总的趋势是与时俱进。在创作风格上,很多工艺美术大师走出了新路,思路开始拓宽。中青年人才更是敢于创新,在选材、造型方面有了很大突破,老工艺师也在不断突破自我。以吴锦华为例,曾为景德镇艺人的他,到广东工作十几年了,虽然用材、技艺是景德镇的,但创作风格、思路上明显受到广东改革开放潮流的影响。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也是一个典型。他生长于一个陶艺世家。在广州美院雕塑专业就读期间,他就开始对“线塑”进行钻研,最终把中国画的笔墨线条“十八描”技法融入到陶艺创作中。此后20多年里,他也始终坚持创新。
但这种创新依然有需要加强的地方。比如在参观各种工艺美术展览时,专家发现了这样一些创作倾向:一些艺人的技法技艺十分精湛,但在创作中过于求大,不利于长久发展。“以端砚为例,造型太大反而失去了实用性和观赏性,而且浪费材料。这提醒我们,材料越珍贵,越要以精细取胜。”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说。
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不能丢
常沙娜认为,此次来京参展的100多件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和文象。文脉,是工艺美术的技艺;文象,就是各个品种的表现形式。文脉也是工艺美术的灵魂。广东的经验表明,技艺创新要和材料结合起来,地方特色不能丢;工艺美术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牙雕艺人李春珂认为,突破传统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向传统学习;走市场之路,并不意味着一味迎合市场;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不能让市场牵着走,而要引导市场。
常沙娜建议,工艺美术要针对不同的市场进行具体分类。比如,收藏用品需要精雕细琢,旅游纪念品要走小而精的路子。在她看来,根据不同需要创作不同作品,也是一种创新。
《中华文化画报》主编姜玉芳说,工艺美术作品需要向传统文人的艺术精神靠拢。如果没有对文化精神的体会,只追求外观的创新,就有可能被市场牵引,在创新中迷失。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建中建议,工艺美术在创新过程中,特别需要注重“因材施艺”,不能因为过于讲究技术,而忽略艺术特色。他表示:“地域特色再强调也不为过。只有这样,未来才能更好。”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邱春林认为,工艺美术界的“文艺复兴”运动正在开展,广东则开风气之先。遗憾的是,对于这些新动向,学术界很少有人专门去关注。
对于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张春雷坦言:“工艺美术不缺技艺,缺的是传统文化精神。在提高传统文化修养方面,年轻艺人需要长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逐步去消化。目前,我们也在加强对艺人的传统文化教育。”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