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之称始见于1952年11月15日的上海《大公报》,其前称为黄梅调。一些历史资料中,说黄梅戏亦称花鼓戏、采茶戏、二高腔,其实它们只是黄梅戏形成前的一个发展阶段,采茶戏、花鼓戏、二高腔都不是现在意义上独立剧种的黄梅戏。
黄梅戏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那还是近代的事情。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广泛吸收山歌、秧歌、茶歌、采花调、花鼓调、凤阳歌、青阳腔、徽调等艺术精华,并与连厢、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有机融合,在怀宁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怀腔”或“怀调”,并孕育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立剧种——黄梅戏。
戏剧界公认怀宁的石牌地区为黄梅戏的发源地,“怀腔”为黄梅戏的正宗腔系,黄梅戏念白一律以安庆官话为标准。2008年11月,怀宁县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黄梅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