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沪剧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十多位年龄合起来将近千岁的滩簧老艺人,上周末相聚在松江这个曾经的沪剧大码头,畅叙数十年友情,忆聊曾经的趣闻轶事,切磋唱演艺术技巧。老先生们碰在一起,有说不尽的话,叙不完的情,始终沉浸在快乐和幸福之中。

这次来松相聚的这十多位滩簧老艺人当中,有今年90岁的丁根本、邱晓云,87岁的范秀英,86岁的朱一飞、曹月英,84岁的倪惊鸣,83岁的赵慧玲、夏玉霞、沈玲琴,79岁的汪蝉丽等演员老先生,以及73岁的张宝福、67岁的张洪生等两位原松江沪剧团琴师。他们分别来自上海市区、浦东、金山、松江,最远的来自苏州。

今年上半年,松江文化馆领导在商议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时,筹划想搞一个老滩簧唱段抢救活动。此事经与民间滩簧学者陶一铭、松江沪剧团老团长倪惊鸣联系商量,得到了他俩的同声拥护。尤其是陶一铭,几个月中,他忙着联系邀请老艺人,讲明松江作为沪剧之乡,非常重视沪剧历史的探究,重视沪剧遗产的抢救。请老艺人们鼎力相助,齐心协力做好这件好事。

11月30日下午,陶一铭一个一个接好老先生们,陪伴着他们来到松江文化馆。松江文化馆虽然地方不大,条件简陋,但馆领导把最好的多功能厅安排了出来,供老先生们座谈、聚会交谈用。还安排老先生们住进了红楼宾馆——那可是当年松江最高档的星级宾馆啊!名导演谢晋等沪上影人当年好多年冬季都住在这里进行“电影进补”的哦!

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老艺人们(包括不是老艺人的“滩簧”陶一铭)不畏辛苦,认认真真录下了将近20段宝贵的老滩簧唱段。它们分别是:《红鬃烈马——武家坡》(丁根本 沈玲琴)、《五更写字台》(曹月英)、《陆雅臣——求岳母》(朱一飞 曹月英)、陆雅臣——逼瑚珠(朱一飞 汪蝉丽)、《小分礼》(曹月英 陶一铭)、《唐寿哭少爷》(朱一飞)、《上寿开篇》(夏玉霞)、《薛媒婆》、《李三娘——叹桩头》(范秀英)、小调《阿木林到上海》、《姑嫂烧香》(邱晓云)、《血溅大礼堂》(邱晓云)、《周老龙叹穷》(丁根本)、《绣荷包》(赵慧玲)、《玉蜻蜓——游庵定亲》(汪蝉丽 倪惊鸣)、《女看灯》(沈玲琴 夏玉霞)、《拔兰花》(汪蝉丽 陶一铭)、《拜新年》(阳档  陶一铭)、《抱打不平》(夜夜游曲调 邱晓云)等。

在整个录音的过程中,老艺人们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认真的演唱态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83岁的夏玉霞,眼睛高度近视,体质也不太好,刚上楼进屋坐下时,喘个不停,真让人担心她等会儿怎么唱啊!可是一站到话筒前,老人家简直就像是换了个人似的。她与沈玲琴一起对唱《女看灯》,唱的是小姑的角色,嗲是嗲得来,把个豆蔻年华的急于想嫁出去的小姑娘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真是难以想象呵!

参加过沪风沪剧团(松江沪剧团前身)、年龄最大的丁根本老先生,他一个人站在话筒前,一唱就是40多分钟。好几个月前,他听说要请他来唱老滩簧,就整天在家里回忆《周老龙叹穷》的唱词。因为这是一只忌子戏,又是一出松江戏。所以他想一定要在松江唱出来、留下来。除了这段,丁老先生还与沈玲琴合作了段《武家坡》,也是段长段子。老先生又是唱又是做(尽管是录音,不需要动作),极其认真到位。

邱晓云老师是这次录音中唱得最多的一个,她既有好几段小调,也有当年汪秀英老师唱的《血溅大礼堂》中的赋予板,另外还表演了一段男腔。这最后一段还是她再三主动要求加唱的。所以我们都开玩笑说邱老师也是个“麦霸”啊!

87岁的范秀英,现家住金山山阳。她是目前健在的“西帮先生”中为数不多的一位,从小进沪剧肖家班学艺,长期在松江、平湖、嘉善一带卖唱,解放后参加松江沪剧改进协会,曾与马小妹(华雯祖母)、陈根娣等共事。这次她唱了《薛媒婆》、《李三娘——叹桩头》两段西乡调味道的段子,为松江这个沪剧西乡调发源地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音像资料。

作为参加活动唯一一对老夫妻的倪惊鸣赵慧玲,都是松江沪剧团的老艺人。目前生活在松江城区的他俩,这回当仁不让地献上了两段《绣荷包》、《玉蜻蜓——游庵定亲》。倪老先生虽平时一直在民间沙龙顾问辅导,但因嗓子问题基本听不到他哼唱。这回终于让偶等欣赏到了他的幕表演唱。

家住浦东周浦的曹月英老人,由晚辈开车专门接送来参加活动。她的一段《五更写字台》,让人感受到相当老味道的老上海生活。随后,她还分别与朱一飞、陶一铭合作了两段《陆雅臣——求岳母》、《小分礼》。

特地从苏州赶来的沈玲琴老先生的一段赋子板《女看灯》刚唱毕,几位琴师就情不自禁地鼓掌喝起彩来,还忙不迭地扔下乐器,上前拥抱老先生并合影留念,直夸唱得真是好极了!

笔者曾于今年上半年在兰心大戏院现场欣赏过朱一飞老先生的《卖桃子》。当初就被他那满场飞唱所惊讶。这回,朱先生依旧神采飞扬,宝刀不老。无论是跟人合作的《陆雅臣——求岳母、逼瑚珠》,还是一时兴起突然加唱的《唐寿哭少爷》,都中气十足,韵味浓郁。

老艺人中年龄最小的汪蝉丽,也已79岁了。这位1947年拜汪秀英为师,解放后成为剧团主要演员的老先生,到松后看见倪惊鸣就十分高兴,说那年跟他配戏还是1954年的事了,所以这次一定要两人再合作一段。于是他俩录下了一段《玉蜻蜓——游庵定亲》。

活动中最累最忙的当然要数陶一铭了。他不仅自始至终参与了整个活动的策划、筹备,还当起了“班主任”、“男保姆”,对老艺人们悉心照料,千万小心。更是亲自上阵,与汪蝉丽老师对唱了一段《拔兰花》后,又独唱了段阳档《拜新年》。这个段子几乎早就失传了,上世纪30年代在郊区还有人唱过,市区基本就听不到了。陶一铭为了学唱这段子,特意去请教了前辈老师,由吴斌等帮助记谱,并让滩簧老艺人龚福生、杨美梅等教会了自己敲小锣。

松江作为沪剧的主要发源地,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沪剧这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所以早在2010年,区文化馆就以建馆60周年为契机,举办了沪剧西乡调研讨会;去年,区委宣传部又举办了六讲“沪剧松江”的系列讲座,请来了施小轩、茅善玉、华雯等沪剧界人士,讲述松江与沪剧的渊源;这次记录老艺人的唱段和个人经历的活动也是这系列活动之一,今后松江一定更会继续致力于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让“上海之根”有更多的宝贝留存。

(题图为活动部分参与者合影。前排左起:夏玉霞、赵慧玲、邱晓云、曹月英、朱一飞、范秀英、丁根本、沈玲琴。后排左一:陶一铭;后排左四:汪蝉丽;后排左五:倪惊鸣)



汪蝉丽在会上



丁根本在会上



邱晓云在演唱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