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豫剧今年又要来参加上海艺术节,我心里悲喜交加。去年上海艺术节我应邀看了郑州市豫剧院演出的《斗笠县令》,原本我就不喜欢看所谓的新编的话剧化加唱的新编古装戏。但碍于面子还是去看了,坐在前排中央,但我始始没有进入剧情。看后夜里一直睡不着,心里总想吐但又吐不出。观众大多是在上海的河南老乡,演出结束后,我问了几个观众,有说是别人送票看的。他们说更喜欢看传统演出形式的传统戏。现在流行的创新,已经脱离了豫剧的味道,唱词现代化、化妆淡化、服装仿古化、板胡也被弱化了,水袖也不见了。这样造就出来的青年演员和戏曲理论研究者也被此创新理论征服洗脑了。
再者,我们河南的青年演员为了自己的前程而拜师,拜师不好好学艺,动不动就改先师的名剧,改改剧名、服装、剧情。结果一个个班门弄斧,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难道你比先师还厉害。看看京剧青年演员说话多有水平!何故?是他们非常注重学习基本功和文化的结果。
再看看京剧,他们到那里演出的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名剧,如:《空城计》、《四郎探母》、《文昭关》、《玉堂春》、《锁麟囊》、《杨门女将》等。不仅如此,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名栏目《空中剧院》经常录制的整场大戏,无论是名家还是青年演员都是按照传统的路子演的。为何?只有这样观众才买账。否则,不伦不类的,送票不一定会有人去看。
我并不是反对创新,但创新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移步不换形,循序渐进。现代戏的创排改革的步子可以比传统戏大些。现在小学生不是还在读唐诗、文言文吗?只有继承好了传统,才能更好地创新,厚积薄发。无论戏曲还是其他,都是一样。有人曾说现在为什么出不了像鲁迅那样的大家了?主要是传统文化没有学好。为此,北京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设了复古的私塾,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若是戏曲学校就不教传统剧目,只教现在获奖的新编剧目了,那可想而知会成什么样子!!!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欢迎交流指正!(未完待续)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