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电台戏曲广播月阳主持的“生动中原”栏目里听到,本月28日举办的纪念陈素真95诞辰专场晚会上,吴素真将要拜牛淑贤为师。一个豫剧新秀拜不拜师?要拜师拜谁为师?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情,完全是她的个人行为。可这消息一经传出,就引来戏迷们的一片热议。究其原因,一则是吴素真太优秀了,二是戏迷中的陈派粉丝,太关注陈派艺术的传承啦。倘若吴素真演技平平,谁还会关心她拜师的事儿,你说是也不是?
专场晚会已举办过,等不到看上传的拜师盛况及陈派弟子们演出视频啦。本文就我想到的一些问题,写出了这篇博文。
上图是前两天吴素真拜牛淑贤为师的现场图片
(一)吴素真拜师选择了陈派是对的
我是三年前关注上吴素真的,初次通过视频看她的戏认为唱得好,看她的戏多了感觉不得了,后来看牛淑贤给她排的《宇宙锋》一折,咋怎像她的老师呢,自然想到了陈派,如果能拜师牛淑贤多好呀!如今让我猜对了。
吴素真,原是豫南农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姑娘,凭着她对戏曲的热爱,后来考进了河南省遂平县豫剧团。2001年又考入省豫剧二团,两年后,夺得第九届“香玉杯”戏剧大赛金奖第一名,充分显示了她的演唱实力。之后又获得河南省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青年戏剧演员大赛一等奖等众多艺术奖项。
2009年,吴素真又考到中国戏曲学院豫剧本科班,继续深造,主工青衣、花旦。她嗓音明亮,唱腔细腻,做功扎实,扮相大方,在班里成绩突出,专业过硬,有着比较丰富的舞台经验,成为学生中之姣姣者。近年来,她学习并演出了《宇宙锋》、《穆桂英挂帅》、《卖苗郎》、《大祭桩》等多出传统豫剧剧目,并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移植了《春闺梦》、《天女散花》、《荆钗记》等京剧剧目,得到了领导、专家的高度好评。
特别是2011年8月12日晚,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明星有戏》栏目在郑州的儿童影剧院现场录制了“吴素真折子戏专场”。她给观众精心准备了三个折子戏:《卖苗郎》中的“摔碗”、《春闺梦》的精简版、《宇宙锋》中的“装疯”。每个折子都有不俗的表现,奠定了她在豫剧新秀中领先的地位,也让戏迷看到她有步入陈门的意愿。
吴素真正在艺术积累阶段,当然要博学众长,什么流派的戏都要尝试一下,特别作为一个中戏学员,要跟不同流派的指导教师学习一些戏。你看她近几年演出的《卖苗郎》,崔派;《宇宙锋》,陈派;,《大祭桩》,常派;《穆桂英挂帅》,马派;《秦雪梅》,阎派,还有几出没有列入流派的(如《抬花轿》等),或者从京剧中移植过来(如《荆钗记》等)的剧目。这是非常正常的,是学戏的必要阶段,不这样亲身体会一下,咋能知道各个流派之长,适合不适合自己?
吴素真在拜师前的考虑是慎重的,除她个人的亲身感受外,恐怕要与她的丈夫张广涛(河南省豫剧一团的优秀作曲,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以及家里其他人商量很久。也要征求她的老师、同学及她所信赖的人的意见。经过思量再三,终于认识到陈素真艺术典雅内秀,唯美婉约,唱念做打均衡发展的特征;同时考虑她个人的嗓音条件、发声位置及身材,最适合演唱陈派戏;再一点是陈素真的优秀剧目众多,陈派传人关灵凤、吴碧波、牛淑贤等实力不菲,精诚团结,使陈派从边缘的状态,堂堂正正地走向豫剧舞台,占据了她应该占有的一角。
吴素真拜师是拖了几年,但较之她的老师牛淑贤来,还是短了许多。上世纪60年代初,牛老师跟陈素真就学习了《拾玉镯》,后来又学会了《梵王宫》,真正拜在陈素真足下是在1988年。
吴素真拜牛淑贤为师,选择这条路是走对了。
(二)吴素真应该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
戏曲的传承要以流派作为载体,因为流派凝聚了前辈创造的艺术成果和表演经验。如果忽视流派艺术,要谈继承豫剧,创新豫剧,一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一句空话, 这一观点越来越被人们所接收。
上图是吴素真生活照
流派的提出与研究是从京剧开始的。这里单说旦角流派,我省豫剧出现流派比京剧至少要晚70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出现豫剧“五大名旦”(后来加上桑振君,成为“六大名旦”),随之才有了常、陈、崔、马、阎、桑六大旦角艺术流派。豫剧“六大名旦”虽有官定色彩,但相对来说比较公正,老百姓乐见其成。拿陈派来说,田敏、徐俊霞及吴素真应该是陈派之再传弟子,应归入陈派的第三代 。吴素真出名了,难怪有人从不同角度审视她,产生不同的看法,希望吴素真坚定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人怕出名猪怕壮”,任凭有些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也不必太在意,应该给予宽容。自己走自己的路,演自己的戏,由他们去说吧!
当今省内戏曲界拜师之风盛行,绝大多数演员都是从提高演技出发,拜在某位名家足下,以利提高个人的演出水平,这是好的。但极个别人却把拜师作为晋级荣升的敲门砖,广大戏迷是看得清楚的,无疑也给其人品降低了层次。我在这里写以上文字,绝不是针对某些名家的,千万不要对号入座。
这里强调了流派在戏曲传承中的重要性,但过于强调也会引起一些弊端。举例来说,京剧名旦李维康,豫剧名旦王清芬,她们都没有拜哪个名师,却依靠他她们的勤奋与努力,在艺术上取得不错的业绩,成为一流的艺术家,这应该使中青年演员受到启迪,要学艺非要拜师不可的。但这样成名的艺术家势单力薄,比不上入派的演员,人多势众,便于宣传自己。
(三)吴素真今后演什么戏?
是不是吴素真入了陈派门,以后就不能随便演戏了。我的看法是,她可以一如既往,不要有门户偏见,该演什么戏就演什么戏。当然,认真研究陈素真的戏,演几出比较适合自己的陈派戏是必要的。比如说,她已学会的《宇宙锋》“装疯”一折,应该继续向牛淑贤学习,把陈素真演出的那三场戏全学会。另外,陈素真教给牛淑贤的《梵王宫》、《拾玉镯》也应该学会。还可以再学一些陈派戏,以显示她的流派印记。
马金凤在教学生《穆桂英挂帅》。马金凤左边是吴素真
豫剧各流派的传人对待老师的戏态度也不尽相同,例如张宝英老师,既然是崔派徒弟,就一心专注地演好崔派戏,看她的剧目中几乎找不到别的流派的戏,当年崔兰田举荐她跟陈素真学习《宇宙锋》,她去邯郸学会了,但似乎没有见到她演过此剧,对她流派的专一态度,我深表敬佩。
话又说回来,她的老师牛淑贤1991年去北京“申梅”时,带去的三个折子戏中就有常派的《拷红》,当年陈素真也去北京给她造势,并没说不应该。常香玉知道后,也称赞牛淑贤的《拷红》演得好。这件事一方面说明这两位艺术大师胸怀坦荡,不计前嫌,同时说明流派不应该有门户之见。两年前,程派弟子刘桂娟演梅派的《穆桂英挂帅》,梅派弟子史依弘演程派的《锁麟囊》,这在门派观念森严的京剧界,也是难得的例证。
戏曲的传承在于流派,没有流派不行,但门户之见却制约了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所以,吴素真从马金凤那里学会的《穆桂英挂帅》,从张宝英那里学会的《卖苗郎》,以及常派戏《断桥》《拷红》等戏不能丢。这次拜师会上,她清唱了新排演的《白蛇传》“断桥”一折,不知道她采用的哪个流派的版本。
(四)学习流派唱腔应该在从“形似”到“神似”
常言说;“艺术不能复制”,但这句话只是对了一半,如果补充上“艺术可以模仿”就完备啦。似乎这两句话有矛盾之处,你听我做解释。“艺术不能复制”是说,优秀的艺术作品一经损坏,是不能复制的,但是可以模仿。一件艺术珍宝不小心打碎了,你能再复制一件和真品一样的作品吗?“正品”(或“真品”)是不能复制的,但可以模仿出“赝品”(或称“仿真品”)。戏曲也是如此,豫剧六大名旦的弟子们,哪个完全像她的老师?就连常小玉的唱腔,也不是百分之百像她的母亲常香玉。这里把她们比作流派的“仿真品”,毫无诋毁这些弟子们的意思。能模仿老师,唱到“仿真品”的地步,,是需要下功夫的。首先必须学得“像”(即“形似”),让观众一听是那个味,然后再细心揣摩,做到“神似”。
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常香玉的次女陈小香一心钻研常派唱腔,她培养的两个徒弟宋淑睿、沈萍,其唱腔与常香玉生前相比,酷似大师,达到了以假乱真程度,唯独她们没有演出常派大戏,影响不够深远。另一个例子是邯郸的苗文华,她跟桑振君学戏时间很长,耳濡目染,虽嗓音不太“像”,但唱起桑派戏,却非常“神似”,而她也成为继承桑派之姣姣者,被誉为桑派掌门弟子。
需要指出,有些流派传人一门心思地“模仿”老师的唱腔,生怕唱得不够规范、正宗,但最后也没有唱出来名,这可能她缺少唱戏所必须的“悟性”(或“灵气”)外,还与对戏曲的理解不够深透有关。她们只是模仿老师的外在东西,没有领会老师的神韵,再唱也摸索不到流派的真谛。
这比有些流派弟子,以种种理由为托词,入了门,不认真研究老师的艺术,也很少演老师的戏要强许多,那样就失去了拜师的意义,到头了也是空帖了流派的标签!
那些“死学”的流派弟子,她们可能不太懂得:“流派”之所以称为流派,必须是动态的,流派,流派,不“流”,哪能称得起流派?那是一种静止的艺术观,任何事物一旦处于静止状态,传承势必艰难。原封不动的继承是不够的,若不与时俱进,无疑会阻碍戏曲流派艺术的发展。前文提到的崔派名家张宝英,她的小嗓子较好,声音比较明亮、高亢,缺乏浑厚和深沉,学崔派戏好像不太适合,但她根据自己嗓音特点,扬长避短,尽量把唱腔的旋律靠近自己,遇到中低音区不做过多地发挥,于是便创作出了所谓“新崔派”。
顺便说到,崔兰田另一个大弟子郭惠兰嗓子虽不及张宝英那样好,但其嗓音最接近崔大师。高音区的哭腔处理得既有激情又不失婉转,既奔放而又内敛。中低音区在哭腔中加人了更多的波颤音(包括倚音、被音及尾滑音等),把崔派的深沉浑厚,含蓄蕴藉,行腔委腕,韵味醇厚的特点表现的很到位,难怪有的戏迷用了“原汁原味”四个字来形容她的唱腔。
再比如,李胜素张、张火丁等京剧名家,以一个女演员的嗓子,分别去学梅兰芳、程砚秋男性名旦的戏,如果不敢越雷池半步,哪能成为驰名的京剧名家呢?
以上谈到学习流派的不同路径,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必须首先要“像”,然后再提高到“神似”的程度。
(五)希望吴素真能登上金字塔的顶端
艺术界的人才结构本来就呈现出一种标准的金字塔型,底座相当大,越往上越收缩得越小,到了顶层就挤不上几个人了,就连第二层也不多。更何况戏曲是门综合艺术,不仅要唱得好,而且念、做、打的功夫也要字字了得才行,所以戏曲金字塔更呈现出特有的典型性。在这座金字塔的顶层,当然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要体现人类社会“吐故纳新”的发展规则,你不努力,也会被挤下来。
当今我省从戏校培养出的青年演员多的用不了,有些不得不转行干别的。剩下留在舞台上的,还是多的用不完,这就加大了金字塔的底基,要想挤上塔尖实属不易。
我注意到,吴素真到北京中戏上学前就小有名气,到戏曲界的最高学府学习以来,曾举办过至少两次个人演出专场,表现出不俗的艺术功力。不少戏迷对她抱有希望,期待着她能成为名角。什么是名角?名角也,乃有名的角儿,就是你能挂头牌,当你的演出信息公布后,有许多人慕名前来,争着买你的票。这在当前,能成为名角的,但我认为她有这个实力。我看她演出的几个片段,真可以用上“鹤立鸡群”、“出类拔萃”、“超群绝伦”等词语来评价她啦!
常香玉十三四岁就以扮演的红娘唱响了开封,陈素真也在十七八岁就赢得了“豫剧皇后”、“河南梅兰芳”等称号。现在能够十七八岁就唱红舞台的,除了王红丽从洛阳戏校毕业到省豫剧二团,以《春秋配》、《秦雪梅》等剧名冠中原,被誉为“陈腔阎韵”的“小皇后”外,别的还没有发现谁比她成名还要早的青年演员。吴素真已30多岁了,比起上面说到的名旦,年龄是大了一些,今天已时过境迁,比不得她们成名的年代。
吴素真在中戏充电四年,将要毕业,这几年学习没有白费,因为艺术的提高,在于知识层次的提高。豫剧六大名旦小时候没有上过几天学,她们学习知识完全靠自学。比方说,陈派创始人陈素真先生,后来能写回忆录,记日记,改戏词,整理剧本,不知下了多少工夫。河南已有两位研究戏曲的研究生,如果有机会的话,吴素真不妨也考一下。
希望她回到河南,能够多排演几出新戏(指她没有演过的戏,而非指现代戏),以飨对她抱有期望的广大戏迷。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