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评剧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奈曼旗义隆永镇西地村活跃着的农家评剧团

在奈曼旗义隆永镇西地村活跃着一支农家评剧团,团员们像模像样的表演让村民们在劳动之余过足了戏瘾,丰富了当地农民的业余生活,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评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地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只要锣鼓一响,全村老少就知道又要开戏了,大伙三三两两地来到新建的西地文化大院观看演出。2月10日,记者在西地村看到,虽然村民们只能站着看表演,但每个人都全神贯注,有的干脆跟着节拍唱起来。舞台上的青衣、花旦、老生们则使出了浑身解数,纷纷登台亮相,赢得台下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因为喜爱 走上评剧之路

小剧团团长刘士军的母亲曾经是村里唱评剧的“名角儿”。受母亲的熏陶,2003年,自幼喜爱评剧的刘士军和姐姐刘淑云克服种种困难,经过两年的时间组建了现在的小剧团。回忆组建时的情况,刘士军说:“当时全村会唱评剧的人不多。我和姐姐就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发现有这方面才能的人,就算是遭人家的白眼也‘厚着脸皮’去请。当时,大家都开玩笑地说,‘刘士军又去请爹了’。之后,我们再从中挑选、试唱、培养出剧团的团员。我和姐姐又自掏腰包,凑了近一万元钱置办了简单的服装和乐器,又借来了一些道具。虽然设备简单,人员不多,但总算把剧团建起来了。”至于,为什么要组建小剧团,刘团长说,就是因为心里对评剧的那份热爱。为了能提高团员的演唱和表演水平,平时刘士军就组织大家多唱多练。不论冬夏,在文化大院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每天都有团员们排练的身影。
历经艰辛 大家始终坚持着

小剧团现有演员17名,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35岁,都是本村村民,大家张口能唱,伸手能拉,乐队和演员都是多才多艺全能型人才。因为演员不足的原因,2007年剧团曾经停演了一段时间。刘士军说,当时他很纠结,想放弃,可是又割舍不下。“最难的时候,我们大家都齐心协力挺过来了。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外村演出,晚上坐拖拉机回家,路上很冷,大家就挤在一起取暖,你一句我一句地唱了起来。因为条件有限,那时出去唱戏都是团员们自己烧水、劈木头做饭。即便如此,很多人都坚持下来了,就是因为对评剧的热爱,为了能将传统曲艺传承下去。”刘士军说。

首场演出名声大振

提起小剧团最难忘的事,刘士军印象深刻。他说:“2003年7月份,小剧团进行了首场演出,当时观众多得出乎预料。也没统计到底来了多少观众,反正院子里黑压压的都是人,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看到来了这么多人,大家都很紧张。因为不专业我们的化妆很简单,表演也很稚嫩,可观众喜欢我们的节目,第一场演出非常成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2004年,小剧团的演员已近30人,慢慢活跃起来。从村里庆‘三八’妇女节,到全旗的广场文化节,逐渐受到了广大村民的喜欢,名气也渐渐传开,周边的村镇开始邀请他们去演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自编自演 每年坚持演出近40场

如今,小剧团在保留传统的同时还在不断创新。表演的节目不仅有《秦香莲》、《茶屏记》等十几出传统古装剧,还根据农村生活自创了现代戏,《小看牌》、《换戒指》等。西地村党支部书记田伟是剧团中年纪最小的成员,他经常在业余时间从网上找些经典曲段,然后再根据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稍加改编,让剧情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墙头计》一出戏,讲诉了两个兄弟不孝顺,不赡养老人,老人过年被赶上墙头的故事。村民胡全海说:“很多农村老人喜欢看这类剧,因为能起到教育、警示年轻人的作用。”一次,一位老人看了团员演的《墙头计》后痛哭失声,这件事对团员触动很大,也给了大家很大启示:只有贴近生活、反映百姓心声,小剧团才能有观众、才能有生命力。为此,根据农村经常有因为婚嫁收彩礼而产生矛盾的事情,小剧团又编排了一出《都是彩礼惹的祸》,并请司法所同志助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司法所人员以旁白的形式解读法律专业用语,做到了寓教于乐,效果非常好。散场后,听到村民还在讨论剧里涉及的法律问题,团员们都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西地村支部书记田伟对记者说:“以前一些农民农闲时爱打扑克、打麻将赌博,现在都愿意听戏了,大家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和谐了。”

虽然人员不多,但小剧团仍然每年演出近40场,并被奈曼旗授予“诺恩吉雅”文化奖特别贡献单位。2010年,一些年轻团员因为家里的一些压力选择退出了,可坚持下来的小剧团仍然是村里的一道风景。只要锣鼓一响,村民们就会放下手头的活计,来看演员们的演出。刘士军说,这些同样热爱着评剧的村民们是小剧团最忠实的观众,是他们最强大的支持。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