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翻看报纸,看见即将上演的电视剧《孔子》的报道,顿时勾起了自己在创作孔子题材的越剧——《大道行吟》时的回忆。
难忘越界“铁娘子”之称的侯军院长,才华横溢的文笔山人之余青峰大编剧、风华正茂的“年轻的鬼才”展敏老导演、可爱调皮的灯光设计姚兄之光头兆宇、雪中送炭的患难兄弟兼绍兴小百花的副团长叶瑞芳、还有那一份迟来的“宁静”……
主创人员
编 剧:余青峰
导 演:展 敏
舞美设计:胡 佐
灯光设计:姚兆宇
服装设计:蓝 玲
演出单位:杭州越剧院
为该剧所做的设计,是我至今仍感满意的作品之一。早就想为它写些什么,但一直无法落笔,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怕自己太“唐僧”,反而破坏了对它的美好印象。
打开记忆的阀门后,迎着扑面而来的林林总总,概而总之,总而概之,对它的评价其实就两个字:“快”和“准”。
“快”是创作周期十分短,从拿到剧本到正式首演才27天。这么短时间内创作一部历史如此厚重的剧目谈何容易。一般按照历史剧的创作规律,先要通读事件发生时段的历史资料,然后再要找大量的形象素材,了解掌握了该时期的时代特色、建筑样式、风土人情等等之后才可能进入构思。
我约摸的估算了一下时间:演出的日子是铁定的,改不了;27天减去至少16天布景制作时间,剩11天;再减去2天装台、2天对光合成、1天彩排,只剩下6天;仅有的这6天时间内要读剧本、构思、画设计图、做模型、画制作图、平面图等等,还没开始做就已经感觉到紧张了。
看来,“一般的创作规律”用在这台戏里显然是不适合的。
第一天,接到展敏导演的短信:“路过上海,赶来学校一趟,恰巧你不在,已经把青峰的剧本塞在你办公室的门缝里了,收到后赶紧读一下,有想法了就及时交流。”
当天晚上,一口气把剧本看完,没感觉~~~~~
我拿着剧本在书房里转悠了老半天,嘟囔着:“余~~~编这家伙,像写电影一样,一会鲁国、一会山路、一会溪边、一会卫国、一会匡城、一会监狱......而且还都不是固定场景,空间跳进跳出。这怎么弄呀,舞美设计总不能像摄影师那样端着摄像机搞蒙太奇吧!”
整个晚上,余编被我骂了很多遍,还是没感觉。
第二天,又把剧本读了好几遍,还是找不到适合的构思。
第三天早晨,展敏导演打来电话:“有想法了吗?到杭州来一趟吧,碰撞一下。”
按照我通常的习惯,没有想法是不会答应和导演见面的。但这次时间紧迫,与其一个人傻想没方向,还不如趁早和主创人员沟通一下,或许能碰撞出一些火花。
当日中午,来不及预定火车票就直接奔车站去了,到了南站一看,邻近时段的动车票都已卖完,下一班是3:30,要接近5点才能到杭州。我打电话问展导,是否能晚上开会讨论,展导说主创人员都到了,已经在会议室里等着呢,问我是否能辛苦一下,改坐大巴,这样能在3点左右赶到杭州。
于是我又直奔附近的长途汽车站而去。
突然,也就是那么一霎那的瞬间,我发现自己找到了设计的意象。
一个很有意思的构思。
孔子当年踌躇满志,伤慨鲁国礼崩乐坏。胸怀一腔惆怅的他感到,既然自己的家乡鲁国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思想,何不离开此地,周游列国推行仁道。于是,他出发了,带着他的弟子,驾着马车来到卫国,与卫灵公话不投机又转向他国;在匡城,被人误认为仇敌而惨遭入狱,尝尽屈辱与磨难;出狱后又回到卫国,本以为在卫国娘娘南子的帮助下能实现他的宏图大志,无奈南子的浅薄和卫宫政变又促使他踏上了新的征途;之后历经十三国,在十多年时间内辗转于诸国各国推行他的仁政和理想。然而,各路诸侯沉迷征伐,弱肉强食,致使孔子师徒处处碰壁,屡不受用,穷困潦倒。已近暮年的孔子最终只好返回故里,修书立说,终老一生。
我那一霎那之间感觉到的设计意象来源于全剧的核心主线
这时,已经被我骂了三天的余大编剧的形象迅速在我脑中伟岸起来。剧名“大道行吟”四个字已经高度凝练的概括了全剧的中心思想,这几天,我只顾蒙着头看剧本内容,却忽略了剧名之中隐藏着的玄机。
不求真实考古,不求细枝末节,重在表达戏剧动作复杂的情绪和意义。大写意、高灵动,用粗木材质结构成的马车于运转中产生的旋律,在戏剧情境中体现出孤寂、冷清、依惜、欣慰等多种感觉。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