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贺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
梅香六发皖城秋,古韵新声万壑流。
锦簇未嫌泥土沃,百年风雨韵悠悠。
在《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中有两条记载:咸丰六年(1853年)3月,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光复宿松,县城内连演三天花鼓戏(即其后之黄梅戏)迎接天兵进城;咸丰七年(1857年)清军在宿松县城内建戏楼,演花鼓(黄梅)戏,邀各营队长及文吏观戏。郑老还曾见过一本晚清时期的戏联集手抄本,上面记载:清咸丰丙辰六年(1856年),在安庆对江,流传有一副对联“颂德歌应抒白雪 登高调不唱黄梅”。
辛亥革命后黄梅戏的演出活动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1926年首次进入省城安庆,在市中心的吴樾街剧场登台演出。1933年左右,又有两批黄梅戏艺人到上海演出。与此同时,在农村也出现了较稳定的流动班社。黄梅戏入城后,曾在安庆与京剧几度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陆续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在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唱腔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在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较大变化。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