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略数一下我们所熟知的音乐剧:《猫》、《歌剧魅影》、《妈妈咪呀》、《音乐之声》、《歌舞青春》,等等,不难发现,皆是清一色的“舶来品”。这种起源于西方、并且在欧美已有百余年历史的舞台表演形式,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过20年。当中国观众逐渐接受并喜爱这种表演形式的同时,众多国内音乐人、戏剧人也在不断尝试着原创中国自己的音乐剧。今天,在这条漫漫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之路上,注定会树立起一座全新的里程碑——印有明显吴琼标志的音乐剧《贵妇还乡》。

剧本:迪伦马特的代表作

说起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这位被认为是“继布莱希特之后最重要的德语戏剧家”,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贵妇还乡》(Der Besuch der alten Dame,1956)。身为亿万富翁的女主人公克莱尔,在离别45年后重返故乡,为了害死使她17岁时沦为妓女的旧情人伊尔,用金钱收买了全城居民,致使伊尔最终死于全城居民的公投之下。

从原剧本的剧情来看,结合了《复活》与《呼啸山庄》的故事构架显然呈现的是一出悲剧,但其中各种荒诞滑稽的情节设定又展现了其喜剧的一面——全城居民假扮树林,克莱尔犹如“钢铁侠”般的装置,人们在金钱诱惑下的丑态百出等等。而这种“黑色幽默”式的表现方式极也加深了全剧的讽刺效果。

此次音乐剧《贵妇还乡》基本沿用了迪伦马特的原作,其不留情面地对“金钱万能”现象的批判、对“功利主义”的鄙夷、对在物质诱惑中人性扭曲的的讽刺极具现实意义。可以说,该剧主创对于这部名剧的准确把握,正是来源于自身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也必将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改编:本土化过程中的“拿来主义”

想让一出西方名剧更快更好地被中国观众接受,聪明的做法是加入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本地特色。于是,在这出《贵妇还乡》中,流行热词广泛地出现在台词、歌词之中:CPI、安全校车、胶囊中毒、发微博……这些几近“穿越”的热点事件使这部音乐剧充满着时尚气息,接足了地气、人气,使观众不再感觉其遥不可及、“高处不胜寒”,从而更大化地发挥了剧目针砭时弊、直面当下的“社会问题剧”效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贵妇还乡》并没有保守地沿用欧美音乐剧的创作方式,而是在不影响剧情、主旨的基础上,吸纳、囊括了众多艺术表演形式:既有悠扬的黄梅调,又有激情活力的爵士;既有旋律优美、清新活泼的轻音乐,又有节奏感十足、劲爆炫技的爱尔兰踢踏舞;既有时下火热的《最炫民族风》,又有成名已久的《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观众席不时发出的笑声,正是对本剧“拿来主义”的认可。
音乐:引导剧情的灵魂所在

不同于以往中国原创音乐剧类似于“流行歌曲拼贴演唱会”的现状,《贵妇还乡》完全将音乐摆在了该剧的首要地位。一方面,随着剧情的发展,音乐起到渲染场景、表现人物的作用;另一方面,伴随着主人公的唱段、演员的歌舞,音乐又继续推动着剧情的进展。剧中人物的每一次均是水到渠成,随剧情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唱出个中原委。音乐与剧情相辅相成,绝无突兀之感。

优美动听的旋律也是一部音乐剧成功的必要条件。《贵妇还乡》中,有太多好听的唱段:既有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独白,又有男女主人公深情款款的对唱,还有全体居民气氛热烈的歌舞秀……总之,不输任何一出百老汇音乐剧!

舞美:庞大工程中的细节之美

既是火车站站台,又是女主人公的阳台,这样的布景设置绝对独具匠心。而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在《贵妇还乡》里找到不少别具一格的设计细节:女主人公克莱尔黑发上的一缕白,神似《穿Prada的恶魔》里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布景站台上的自行车,让人不禁联想起《ET》的电影海报;随剧情不断变换的背景灯光,很好地烘托出了舞台气氛;极具象征意义的绞索,使整出剧目的主旨再次升华,将剧情推向高潮……

从这些点点滴滴、貌不惊人的细节中,观众不难感受到主创们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细节决定成败”。正是源自对完美的无限向往与不懈追求,《贵妇还乡》才会成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成功范例。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贵妇还乡》都是中国本土音乐剧的大胆尝试和全新突破,而这种尝试的本身就是成功!正像阿姆斯特朗登月后所说的那样,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却是无数有梦想的音乐人、戏剧人前进的一大步。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