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点25分,四川北路上的一所中学校舍里,回荡起一阵奇妙的铃声。仔细一听,竟是一段沪剧小调。再过十分钟,预备铃和上课铃也陆续唱响,这次是两首京剧唱腔。跳跃的节奏里带着些许紧张感,孩子们赶紧坐进教室,挺胸昂头,等待上课。相比起十多岁的初中生们初次听到的新鲜和好奇,学校里百余年历史的老校舍却有种“重温旧梦”的幻境——早在1945年,这里就是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的旧址所在,众多戏剧名家曾在此执鞭授业。
踏着京胡琴韵上课
踩着沪剧小调下课
这是10月的一天,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的课堂里,广播传出了教导主任的声音:“下面我们要播放新的铃声。”随之而来的,是一段国粹京剧选段——《梅花新调》。这段京胡曲调铿锵有力、节奏明快,还有一种隆重的“开场”效果。
尽管已经有过“预报”,学生们听到这样的一段预备铃声,还是忍不住哄堂大笑。初二年级的翟昊同学告诉记者,那天的情形他还记得很清楚。“班里的同学几乎都笑了,当时觉得特别新鲜,时间一长也就慢慢习惯了。而那段下课铃声听起来就更熟悉了,虽然叫不出名字,但是旋律还会哼呢,以前的眼保健操第三节用的就是这个配乐,原来是沪剧啊!”
两分钟后,正式上课的铃声响起。这一次的乐曲是根据京剧西皮流水的唱腔改编的民乐合奏——《欢乐小段》,胡琴和唢呐声错落响起,浓郁的京剧味儿透过琴弦在中学的校园里弥漫开来,恍惚间,脑海中似乎浮现出了画着脸谱穿着戏服的人物在舞台上端起架势欢快走步的模样。
又过40分钟,一堂课结束,一段熟悉的旋律响起,沪剧《燕燕做媒》选段《紫竹调》的名字虽然有些陌生,但是时常出现在电视节目表演中,曲调刚刚响起,就让人忍不住要哼唱起来。挑眉、抬手的架势也忍不住摆了起来,流水般的扬琴声轻松柔和,欢快无比。
校长胡珍老师告诉记者,这是自己在备课期间突然萌生的一个灵感。“有一天,我正在网上为戏曲拓展课查找上课素材,无意间在戏曲网站上发现了许多手机铃声。于是就挑选了旋律最轻快的几首,打算和其他老师商量,用作学生的上下课铃。”
学生是“新上海人”
学校是百年戏曲老校
这是一所坐落于四川北路商业街繁华闹市之中的学校,都市的喧嚣环境与京剧、沪剧等传统中国戏剧的碰撞,主要听众还是700来个10多岁的孩子,这样的组合看起来总有那么些“违和感”。
但是,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本身却具有悠久且丰厚的戏剧历史和底蕴。长达106年历史的校舍在20世纪40年代曾是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的旧址所在,梅兰芳、田汉等众多各类戏剧名家曾在此出没,也培养出不少戏剧人才。尽管中学从建校起就一直是一所普通的初中学校,但是在1992年,校方就把京剧引进了校园,组织了校园京剧队,邀请京剧院的老师来普及国粹常识,通过音乐课实现京剧基础教育全员覆盖。
而就在今年,沪语和沪剧也加入到学校教学中来,此外还有更具现代气息的话剧、舞台剧和西方音乐剧。“沪语保护近来一直是热门话题,在戏剧教学中加入一些沪语和沪剧,本身也是一种让学生们学习地方话的途径。而现代的戏剧和这些90后的孩子更贴近,可能更容易被接受。”胡校长说,实验中学内50%以上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们看来,这些孩子对于上海文化需要更多的了解,而他们的父母工作非常繁忙,甚至可能周末还在送快递,带孩子去看电影、看话剧恐怕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学校就‘挺身而出’,来承担一部分家庭教育的职能,让孩子们能有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戏剧铃声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首先从环境上营造戏曲氛围,此外,我们还在操场旁还设立了一面戏曲文化墙,上面罗列了15种我国地方戏剧的简介。这些都是环境营造。这是走进校园就能立即切身感受到的。”
除此之外,学校还在每周五设置了拓展课,从课程上反映戏剧特色。在一张拓展课程的方案上,记者看到,戏剧艺术教育一栏中开设了13门课程,其中就包括戏曲文化、京韵飘香、戏剧欣赏、海派清口等颇具特色的课程名称,在六年级还开设了“学说上海话,了解上海事”课程。
》各方看法
学生:对这项艺术特色倍感自豪
伴着下课铃声,记者又走到了六年级的教室门前,学生们热热闹闹地冲出了教室。“你们知道刚才放的是什么戏曲吗?”“知道!沪剧!”“哪一段你知道吗?”“《紫竹调》吧,老师说过的!”
每到周五下午的第二节课,孩子们就按照各自的选择,走进不同的戏剧教育课堂,听京剧、赏话剧、学沪剧、学上海话。
初二年级的徐晓雯同学学习海派清口已经几个星期了。“这门课只能有40人选修,我们班就有7-8个同学一起去上,男生女生都有。课堂上我们模仿清口表演,还自己写段子,可好玩了!”她说,选修这门课的还有一些外地同学,“他们是想借此学学上海话。我虽然是上海人,不过也需要多学一点,有时候回家还能给家里人表演一下。”
张琦薇同学今年也是念初二,不过,她从两年前就加入了京剧队,如今到了第三年。“每周五放学后我们都会集训一下,虽然不像专业的京剧演员一样,分什么旦角、小生,就是一起唱一些选段。最近一次唱的是《红色娘子军》哦。”
记者从学生中间了解到,这些已经耳濡目染戏曲教育快3年的孩子们对这项艺术特色倍感自豪。“学校的艺术氛围很好,我们的修养也会提高,感觉很骄傲的。”他们随口就能哼上几段京剧,唱起几首沪剧,甚至是有模有样地诵上几句著名话剧的念白,抑或是忽然唱起音乐剧《Cats》的《Memory》……“从进校就知道,我们学校有戏曲特色了,当时就觉得很高兴。因为我们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不一样啊。”对戏曲开始萌生热爱的学生向记者表示,除了现有的课程外,“还希望能够看看那些戏曲名家的真人,听大师讲一讲传统戏剧文化。”
家长:学传统戏曲无多大必要
下午4点50分,记者在学校门前见到了数位等待孩子们放学的家长。一位老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孙女正在上预备班,“我知道他们有戏剧课,京剧、沪剧什么的,上下课铃声倒不是很清楚,站在学校外面这么吵,怎么会听见?”记者向多位家长问及此事,他们均没有表现出太热烈的态度。“孩子们喜欢什么就让他们自己选,也不是必须要学的。”也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已经在学习钢琴了,“再学传统戏曲看起来也没什么必要。他们学戏顶多就是欣赏一下,又唱不了几段。”
老师:边学边教,对自己也是陶冶
记者注意到,在戏剧拓展课的任课老师名单中,多为学校的行政工作人员,包括校长胡珍和校长办公室朱律老师都亲自上阵。“说实话,我们自己也不是科班出身,说得上是半路出家。我们也是自己先大量学习,或是听一些专业培训,再浅显地教给同学们。我们其实也是在同步学习中,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陶冶吧,挺好的。”
“现在,我们的戏剧艺术特色建设还刚刚起步,之后,学校还打算在教室、办公室、校门、围墙、雕塑、走廊、图书馆、剧场等环境构建校园静态戏剧艺术文化,让师生‘目之所及,足之所涉’都能感受浓厚的艺术氛围。”胡珍校长还透露说,学校已经和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京剧院以及上海戏剧家协会取得了联系,“很快,我们会邀请专家来开课、做讲座,孩子们就能得到比我们学校老师专业得多的指导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