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接到一名读者来电:“我是磁器口古镇川剧演出团的演员,我们的演员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由于经济等原因,川剧演出团将于3号表演最后一场演出后停演。”
昨天下午1点,记者来到沙坪坝磁器口的创意产业街,在一个二楼的大院内,磁器口古镇川剧演出团的负责人贺清福正在张罗着折子戏。记者注意到,这个能容纳150多人的剧场比较旧。
创始人
开公司赚的钱办剧团 满座
69岁的贺清福是这个川剧团的创始人,大家都叫他“贺老大”。贺清福告诉记者,他从小喜欢川剧,曾经开过公司,把赚来的钱都用来创办剧团。
剧团是1993年创建的,那时候每场演出都是满座,观众很多。贺清福数得出自己年轻时候沙坪坝、江北一带比较有名的剧团,有十几个。而现在,坚持至今的只剩下3个了。
年轻人
偶尔也会有人来观看 很少
如今,贺清福也无力支撑。昨天,一直到演出开始,内场最终来了近50名老观众。贺清福说,他们每个星期演3场,基本上都是这么多人。身在著名景区,为什么经营不下去?记者注意到,前来参观的游客不少,但很多人拍几张照就走了。
“观众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偶尔也会有年轻人,但是很少。”贺清福一边清点着票钱,一边说。剧团的演员有二三十个,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有的演员是自愿演出,有家庭相对比较困难的,剧团要给车马费,有演出时剧团负责演员的伙食。“我们原来的门票是8元,最近一两个月涨到10元。”贺清福说,尽管如此,还是支付不起每月的房租水电费和其他开销。今年9月份,合同到期时,房租要由现在的每月1100元涨到3000元,剧团目前无法维持,只有停演。
新演员
68岁李明秀认真扮戏 心酸
在后台的化妆间,68岁的演员李明秀见到记者很激动:“昨天,团长说这两天是最后两场演出了,我想不通,很难过,川剧是中国的瑰宝,难道就这样落寞了?”
她讲起了自己的川剧梦。父亲喜爱川剧,常常邀朋友一起听戏,李明秀从小就受到熏陶。尽管喜欢,但父亲却不让她学。“直到退休了,我才开始学习唱川戏。”李明秀说自己是半路出家,是个才唱了8年的“新演员”。李明秀拿出化妆盒,给记者展示一件件头饰,用线和亮片串成的头饰,还有各种颜色穿在一起的耳环,大多都是她自己制作的。
李明秀昨天扮演的是仙女,她熟练地拿出眼线笔,在眼睛上勾画,描眉。然后用手把眼角用力往上提,再用细绳摁住,包住头。看着利索的动作,完全不像是快70岁的老人。
“以前夏天的时候,戏院茶馆里面天天传出‘锵撤锵撤’的声音,每天都可以唱戏听戏。”老演员甘老师回忆起从前的时光,沉默了一会。她现在身体不好了,但一站在戏台上精神劲就来了。采访时,两名老人不停地问:“为什么打开电视,能看到越剧,几乎没有看到过川剧?为什么这么好的传统文化喜欢的人越来越少?有谁能支持我们继续唱?”
77岁的演员周良民拿出一件红色的旧袈裟说,这是朋友在一次庙会活动上送给他扮戏的:“这件袈裟是清朝的,已经100多年了。看到川剧日落西山,我觉得很心酸。”周良民拿着烟斗,翘着腿,最后用两句打油诗形容了自己的生活:吞云嚎手吐白凤,班衣采戏老顽童。
老观众
川剧已渗透进了生活 想听
记者注意到,来这里听戏的老观众进来总会主动找“贺老大”交钱,甚至还主动帮忙卖票。
昨日下午2点,《七仙女下凡》第二本开始上演。贺清福拿起话筒,先告诉观众,由于经济原因,川剧团维持艰难,无力再为大家表演。但他们正在向有关部门申请帮助,希望能重新找到地方安置剧团。
这时,台下的老观众们显得有点激动。一名老人大声喊了一句:“那怎么行?”80岁的老人刁清海说,他从小喜欢川剧,现在退休了经常到川剧院、茶园、双碑看戏,每个星期至少要到磁器口看两场。“没有川剧团,我们这些老人没得地方听戏,以后关了,我就有几天没有戏听了。”老人说,川剧已经渗透了他的生活。但是现在不仅没有演员,也没有听众接班了。
记者手记 >>
这面文化旗帜
大家不想让它倒下
曾经有媒体关于川剧起源的报道,有的说最早起源于先秦“下里巴人”的歌舞,有的说是来自唐代的“蜀戏冠天下”,更多人则是把川剧自成一派的时间定格在清乾隆年间,百家争鸣。
无论从何时算起,川剧,这种平民文化,在它几百年的演进过程中,植根在了大大小小的茶馆里,流行在寻常巷陌,传唱在老百姓的口舌之间,也曾经为那个文化生活很贫瘠的时代,带来了一抹绚烂的色彩和无数美好的想象。
也许像磁器口古镇川剧演出团的还很多,无论是用自己多年经商的财富,来支撑自己爱好的贺清福;还是那些自掏腰包的“角儿”自愿演出;或者是无数老票友自发捧场;大家都是为留住这靡靡之音,不想让这面文化旗帜倒下……
游客与老川剧演员合影,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点将在磁器口消失,什么时候能够再见,目前还是未知数。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