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坚持“三贴近”方针创作“三无愧”作品

2011年11月,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宜宾市委、宜宾市政府和中共筠连县委、筠连县政府共同打造的原创大型现代川剧《槐花几时开》(以下简称《槐花几时开》剧),在“颂歌献给党”——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新剧目展演暨四川省第二届文华奖评奖中荣获四川文华奖最佳剧目奖,同时还获得编剧、导演、音乐创作(设计)奖以及四个演员表演奖。

文华奖是四川省政府设立的舞台文艺创作最高奖。《槐花几时开》剧在与四川歌舞演艺责任公司、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等单位的16个剧目角逐中获此殊荣,是我市长期以来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创作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的重要成果。

创作生产优秀作品,必须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人民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党的文艺工作的归宿,人民群众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源泉,也是文艺创作的主体,这和党一贯坚持的文艺创作“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一脉相存的。我们在《槐花几时开》剧的策划、创作、演出全过程中,始终牢记和认真实践党在新时期的文艺创作方针,始终坚持一切以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民的生活为源泉,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作品质量的最高标准,始终坚持让人民共享先进文化成果的创作思路,牢牢把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方针,紧紧抓住春风村这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生动典型为主要素材,紧扣科学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时代主题,直面“三农”现实生活,热情讴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展现出来的“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在深入生活中汲取素材,在走基层巡回演出中倾听反映,在反复打磨中锻炼提高。

创作生产优秀作品,必须转变作风。《槐花几时开》剧大胆采用优秀文化遗产——川剧来表现当代农村新生活,把新农村美景、农民的生活搬上舞台,用戏剧再现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景,展现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非凡的艺术勇气。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努力处理好政治与艺术的关系,既着力将政治宣传艺术化,又赋予艺术以道德的感召力。编剧及主创人员十余次深入农村,在筠连县春风村的庭院里、在兴文县仙峰村老支书的火炉旁、在长宁县高峰村村办旅游企业的游船上,与基层村官、农民兄弟唠家常、谈变化、说发展,沉下身子体验农村生活,掌握第一手鲜活、独到的创作素材。剧本初稿完成后,先后组织十余次专家创作座谈会、镇村干部群众讨论会,广泛听取不同层面的修改意见,剧本历经13次大调整和数十次小修改,在矛盾冲突、人物刻画、性格塑造和剧情逻辑、法律知识等方面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日臻成熟,国家级核心期刊《剧本》月刊已定于11月发表。为使现代川剧更好听、更好看,我们将享誉全国的宜宾民歌《槐花几时开》植入剧中,让优美动听的民歌与春风村的故事情景交融。同时,借鉴姊妹艺术的表现手法,进行艺术综合加工,极大地增强了川剧的感染力和观赏效果,赋予了传统艺术新的生机与活力。

创作生产优秀作品,必须以服务人民为己任。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9月的两年时间里,《槐花几时开》剧经历了一部原创大型文艺作品完整的生产过程。创作现代戏已属不易,创作现实题材的戏更是难上加难。在创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文艺创作方向,把老百姓当成文艺创作的主体,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文艺作品的最高标准,兼顾好小众与大众的关系,敢想、敢闯、敢干、敢试,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推动《槐花几时开》剧在巡演中打磨,在打磨中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目前,《槐花几时开》剧已经在宜宾及周边城市、农村演出160多场,剧组行程7000多公里,记录巡演日记10本、拍摄照片2000多张,征集观众留言400多条,受到村官、农民、学生、教师、川剧爱好者和专家学者及机关干部的广泛赞誉。特别是村官和村民观看后心潮澎湃,反响尤为强烈。演出结束,每每出现剧终人不散,畅谈感受、倾吐心声、真诚留言的动人情景,他们称赞《槐花几时开》剧好看、好听,是基层干部、百姓喜欢的好戏。国家及省内戏剧界专家、票友对《槐花几时开》剧的思想性、时代性和艺术创新给予高度评价,称赞《槐花几时开》剧是四川省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好戏,为地方戏的发展探索了新的出路,为川剧振兴作出了可喜的贡献。市委宣传部根据巡演纪录整理的《百名村官评<槐>剧》倍受省内外媒体和专家学者关注,由新华社采写的通讯《宜宾大型现代川剧<槐花几时开>亮相 朴实感动蓉城》,由四川新闻网采写的通讯《宜宾大型现代川剧<槐花几时开>走进成都 春风精神感动蓉城观众》被人民网、新华网、四川日报、四川广播电视台、成都日报等10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四川日报社文艺部记者张良娟先后采写了《149场,一出戏的“走转改”》、《“春风”吹来槐花开》等文章,深度解读《槐花几时开》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创作生产优秀作品,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槐花几时开》剧既是大胆创新体制机制的成果,同时又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文艺院团改革。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撤销“三团”,成立酒都艺术研究院,“老人”保留事业性质,由差额拔款变为全额拔款,解决了原“三团”职工的后顾之忧。成立演艺公司,面向社会招聘演员“新人”,以合同制的形式进行聘任管理。在全省范围内聘请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通过主创人员和外聘演员的示范、指导作用,培养本土的创作人员,提高演员素质。在“劳动、人事、分配”方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对演员实行AB角制,建立了“角色能上能下、演员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制定了劳动纪律、质量监督、安全管理等制度,按照贡献大小,拉开收入分配档次,充分激发演员活力,进一步增强了剧组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创作生产优秀作品,必须坚持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槐花几时开》剧创作生产的全过程,做到了启排有动员、排演有点评、阶段有小结。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游开余同志多次深入排练现场调查研究、动员鼓劲,要求把《槐花几时开》剧打造成精品力作。为统一剧组成员的认识,提高思想素质和艺术水平,剧组多次组织学习辅导《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学习时事政策,增强大家对创作主旋律题材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感,增强创作生产优秀文艺作品的信心。同时,我们还聘请专家、主创人员作辅导讲座,提高了演员对剧本的理解能力和表演水平。在排戏现场办起了《槐花几时开》剧创作宣传专栏、简报、快讯,将演职员的《决心书》张榜公示。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槐花几时开》剧的创作生产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创作生产优秀作品,必须依靠党的领导。《槐花几时开》剧作为一个现实题材并且时代性极强的剧目,在创作伊始就受到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委宣传部将其列入四川省2010年重大文艺创作剧目进行重点扶持,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共同打造、共同出品的领导机制,为《槐花几时开》剧创作生产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黄新初同志不仅听取宜宾市创作策划的汇报,2010年10月还专程由成都赶赴宜宾审看演出,并对《槐花几时开》剧的深度打磨提出了修改意见,要求主创人员进一步深入生活,贴近农村实际,反映基层干部的心声。2011年9月25日晚,黄新初部长在成都锦城艺术宫再一次观看《槐花几时开》剧演出,充分肯定《槐花几时开》剧“修改得很好,修改得很成功!”。宜宾市委书记杨冬生同志勉励《槐花几时开》剧主创人员要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放下包袱,切实把《槐花几时开》剧打造成老百姓喜欢、有艺术感染的优秀作品,要求市县各方面要保证资金投入,要注重在《槐花几时开》剧的创作生产中培养本土的文艺人才。市委、市政府对市级文艺院团改革在政策上给予的极大支持,省、市领导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关心重视,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主创和剧组全体演职员的创作激情,大家全力以赴、克服伤病、坚守岗位、潜心创作,顶风冒雨走基层为群众演出,涌现出许许多多爱岗敬业的感人事迹,剧组的团队精神和演出水平也在创作演出的火热生活中得到磨砺提高。

《槐花几时开》剧获得省政府文华奖,再一次用文艺的形式展示了宜宾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对宜宾市高度重视和扎实推进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宜宾市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的一次检阅。我们将始终坚持“三贴近”,继续“走基层”,让优秀的文艺作品在为人民服务中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在为基层干部群众演出中汲取营养,全力以赴地深度打磨《槐花几时开》剧,冲击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积极动员组织全市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潜心思考、精心磨砺,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