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贺卡,传递真情的使者。即使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这枚小小的纸片,也依然灵动在时代舞台。

尽管电子网络方式使人们的信息交流变得方便快捷,但人们仍需要感情的温馨交流。亲手写下最美好的吉语,以传统拜年帖形式,言简意赅地将一份温馨、一份情愫,带给遥远的、心中牵挂的人。

小小贺卡,成为祝福的使者,承担起精神的重任。

贺卡祝福源远流长

贺卡最早称“刺”,又称名刺、名帖,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后汉书·井丹传》称井丹“性清高,未尝脩刺候人。”宗臣《报刘一丈书》:“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前者说传主不送名帖之清高,后者则说送帖者见不着主人之尴尬。起初,“削札为刺,止于达名姓”。写上贺词,成为一种专门的“书面”拜年形式,是宋代及以后的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贺卡名堂多多。

飞帖迎春。清·甘熙《白下琐言》:“新岁以红柬书名,互相投递……谓之飞帖。”古人习俗,从正月初一至初五,都称拜年;初六到十五,称作拜晚年。尽管如此,但还是强调早:初一一早。是故,元代马臻有《至节即事》诗:“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似乎可以说,初一早晨,春城无处不“飞帖”。

名刺自投。相比于登门拜贺,自投名刺既表达了礼数,又省却了见面的繁文缛节,寒暄客套,双方都方便。但是,自投,数量不多还好说;太多,力所难及。同时,虽说是“亲自”,以示郑重,但在世俗看来,不免有失体面。唐代诗人元稹《重酬乐天诗》有云:“最笑近来黄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

望门投刺。每逢新年,如果上司、同僚、亲朋太多,难以一一登门拜谒时,有钱有势之家,会派仆人呈送一种二寸宽、三寸长的梅花笺纸,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及祝福语,代为拜年。明人陆蓉《菽园杂记》载:“拜年……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刺……”

亲笔手书。宋代,一些社会名流,喜欢用亲笔手书的名帖相互拜年。小小名帖,虽比不上巨幅大轴,却别具一格。于是,名家拜帖,历来被视为珍品,每多收藏。据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记载,其家藏有北宋著名文人秦观的一份拜帖,上款为“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下款是:“高邮秦观手状”。敬贺正旦,即今日“恭贺新年”的意思。

拜匣呈帖。明清时,社会等级森严。不同等级之间的交换行为规矩很多,呈送贺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礼仪。据此,仆人不能用手呈送贺卡,故发明了拜匣。拜匣呈长方形,大小可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主人后,仆人须恭恭敬敬,拉开匣盖,由主人将卡或帖取出。拜匣一般用紫檀、黄花梨、红木制作,相当考究。

纸袋接福。投帖可派人,接帖让人代,则有失礼貌。这样,大户人家送往迎来,一天下来,也是个累活儿。于是,用红纸做一袋子,上书“接福”或“代僮”字样,贴于门首,用于接帖。如是,手续简化,主人“减负”。复杂些的是在门口设簿箱,专供登记来投帖拜年者的姓氏,称为“门簿”,以示尊重。

历史上信函贺卡,从不失名文佳作,更为重要的是,贺卡依附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见字如见人”,它是老百姓传递真情的一种方式,是冷漠的电子符号所不能比的。

贺卡演绎川剧神韵

暑往冬来,即将又到新年时。

省邮政函件局人士介绍,自2011年9月开始,就开始了2012年贺卡营销。“我手写我心 见字如见面,”这是2012年贺卡发行的主题。

邮政系统将创新产品功能,以“做好服务”为中心,实现 “让贺卡寄起来”的目的,实现产品升级。

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采用不同的营销方案,根据不同客户需求,开发不同的产品成为邮政贺卡开发的原则。全省邮政系统将对节日、生日、校园、重大事件、重点消费人群等专项市场进行开发,做大文化礼仪市场。创新开发专项产品和营销项目,大胆尝试卡商联盟、祝福“连连递”贺卡、寄给未来的信、彩票贺卡、贺卡礼包组合等项目,促进贺卡功能性开发。

为让“小小使者”更具地方传统特色,四川省邮政函件局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回归,今年精心创意了6枚川剧特色贺卡。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邮政川剧贺卡,将川剧独树一帜的变脸、喷火、顶灯绝活与俏武旦、靓花旦、俊武生的妙趣生动融合演绎川剧艺术独特的神韵。

邮政川剧贺卡,以邮政精准的投放,使者真情的传递,传播四川传统艺术,传达川人的真诚热情,传送川人最温馨的祝福。

小小贺卡,让我们共同收获一份心中最浪漫的感动!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