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黄梅戏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论《“七仙女”遭遇现代包装黄梅戏前路在何方》谈黄梅戏前路在何方

近日,网上惊现《“七仙女”遭遇现代包装 黄梅戏前路在何方》一文,文中将矛盾集中在了“’七仙女’遭遇现代包装’“的认知上,作者又轻易的发出了“黄梅戏前路在何方”的感叹。该文作者认为戏曲的改革主要原因是“节目的整体包装”上,紧接着又推出“热爱黄梅戏 她们是竞赛不是作秀”的观点。笔者看罢,不觉哑然失笑。阁下采取如此避重就轻的手法来转移焦点,你用心何在?

观点一“传统与现代真的水火不相容?”?

《寻找七仙女》节目定位就是以80后与90后年轻为主,你凭什么认为观众就是“守旧”的呢?难道严凤英大师的《天仙配》,马兰老师和黄新德老师的《无事生非》,韩再芬老师的《徽州女人》,吴琼老师的《贵妇还乡》等等这些不都是每个时期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吗?这些难道戏迷们不喜爱吗?还如黄梅歌的形式的出现,难道观众也没有认可吗?您凭什么觉得戏迷认为黄梅戏传统与现代真的水火不容?且此档节目的播出时间是在晚上18点多,这就近一步说明了此次节目的目的是要让年轻观众喜欢。您究竟在否认什么?难道在否认年轻戏迷的欣赏水平?还是觉得他们守旧?还是为这次的幕后人员的工作态度进行着欲盖弥彰的遮掩。从而混淆视听呢?

观点二“热爱黄梅戏  她们是竞赛不是作秀”?

她们热不热爱黄梅戏,我们并非她们怎么可能知道?但是观众注重的是选手的表演。戏曲讲究的是四功五法,很多选手的水平就令人难以恭维了。纵向与马兰、韩再芬、孙娟老师的几代黄梅人相比,横向与昆曲、京剧、越剧的同代人相比,这种差距更是让人有种天旋地转的感觉,特别是在于《2013寻找七仙女》比赛播出的同时,央视《粉末嘉年华 越剧流派传人群英会》也几乎在同一时期播出,这些大家看一看心里就有底了,笔者也不多说什么了。

选手是否作秀的问题,我不知道。但是我不喜欢将一个好好的比赛变成了“比惨”,而换取同情。古人云,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些东西还是自己知道就好了,说得太多自己都会同情自己,这个实在没有什么意义。观众看比赛看的不是眼泪,而是你是否真正的用心去喜爱戏曲,是否真正用心去揣摩戏曲中的点点滴滴。作为黄梅戏的传承者你们应该有些自持。吃了那么多的苦,不是为了告诉别人你多苦,而是要让大家看到,哪怕再苦再累,我对于戏曲的追求依然无怨无悔,我依然可以化作舞台上观众们最喜爱的演员。再说,谁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你们不要被别人所愚弄,把自己也给娱乐了。在这里我想郑重的告诉所有的选手们,比赛比的是实力,比的不是同情,比的是公平、公正,要的不是走过场,耍花腔。

《2013寻找七仙女》节目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此次节目组专业制作水平业余化。关键的唱段被剪的乱七八糟,喂,你们是朝廷台,别弄得根地摊货似的好不?至于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的切换,很多的点评,明显第二现场的选手比第一现场的选手还紧张,让人感觉她们背后有一把刺刀逼着她们说一样。学“好声音”,这样剪辑、切换可以。但是请让它们更连贯些好不?你看人家制作的时候,第二现场的声音至少还弱化了,不影响观众对于歌曲的整体性欣赏。你们若不懂黄梅戏,剪完后,拜托找一个懂黄梅戏的人来看看啊,哪怕是戏迷都可以啊。戏迷反对的不是你们与时共进的包装,而是你们应有的对这个剧种的尊重,和你们所应有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态度!

然后,非专业评委水平问题。此次许多非专业评委太多,大都又名不见经传,这样就算了,我姑且当他们是隐士,是世外高人。可是评委的水平又是怎样的呢?大家有目共睹。黄梅戏虽是年轻的戏曲,但是它本身就代表着就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不能够进行随意点评的。而有些评委在初赛时总是随意的让选手通过与否,我甚至没有看到她们对于这些选手应有的尊重。还有些评委,该评论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说些什么?我想问您一句“您好,您是来打酱油的吗?”你们要明白站在你们这些评委面前的虽然是年轻的选手,哪怕她们的水平很差劲,但是她们所背负了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使命,如果你们无法说出个因为所以来,无法对她们的未来提出一个很好的建议,那么请还是下台吧!说句不客气的话,你们中的大部分在自己的本行业中自身都并非一线水平,你们怎么提出建议?而你们的建议具备参考价值吗?你们自己想想吧!

最后,此次节目的大部分黄梅戏选手自身专业素养就有待提高。整场比赛除了几个选手之外,其他选手可以说很多票友都比你强哦。这个我也不多说了,就例举一例,你们有空看看北京小百花越剧团的《黄道婆》,她们可都是票友哦!
黄梅戏的前路在何方?

黄梅戏现在存在的问题很多,它的路在何方?
第一,年轻演员的综合素质问题,不多说了前面已经说了很多。

第二,自身认知问题,大部分年轻演员不明白自己的定位,和未来的方向。这就造成了黄梅戏界很多年轻的演员对于配角的不认可,而在自己的不甘心中越走越远,原本一个中上资质的到最后连中等的演出效果也做不得出。他们却不知京剧、昆曲,越剧之所以有今天的繁荣,在于很多人甘为绿叶,这些绿叶也让一部戏各个行当,各个流派各就各位,彼此间能够更好的配合。而这些东西的选择往往也都是很多老艺术家的慧眼识才,和多年的传统。在此也不得不令人感叹,黄梅戏还是太年轻了。

第三,黄梅戏要发展,笔者看来现在有几个方向可以作为参考与借鉴。

其一,如韩再芬老师的《徽州女人》般,突出重点,以角为中心,在社会性的大命题主题的下,引导观众思考,并不间断的打磨这部戏。让黄梅戏展现出从所未有的厚重感,堂堂之气。

其二,如吴琼老师的《贵妇还乡》,音乐形式上采取杂糅,剧情上外为中用之说,以实验的心态,用心打造黄梅戏音乐剧,其特点是音乐样式新颖多样化,似的黄梅戏有了多面的发展可能性。

其三,如潜山县黄梅戏剧团的《相思扣》,采取“老戏今说”的方式,一个故事不同的角度展现这个时代观众所能接受的形式,虽取巧,但又扎根于黄梅戏艺术的传统之中,只是主角发生了变化。观众更较为容易接受,演员本身也得到了成长。

其四,如杨俊老师的《妹娃要过河》,十年磨一戏,并努力向各个剧种学习,再加上自身扎实的基本功,也讲述出了一个不一样的黄梅戏。

其五,扎根小戏。将传统的黄梅小戏进行重新挖掘,剔除糟粕,展现老百姓生活里的喜怒哀乐,服务于底层观众。既然出自乡土,何妨又让它乡土味、市民气再重些?而这些观众有时也会给一个剧团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其六,如省黄《牛郎织女》,拼大制作,以最好的舞美、音响为基础,再通过演员的表演。从而给观众营造一个如梦似幻的场景,来赢得非戏迷的观众对黄梅戏的好感。

写这篇文章并非想指责什么,只是想告诉某些人,戏曲讲的是文化,讲的是传承,讲的是基本功。当评委的,要量力而行。写评论,要公正谦卑,不可道听途说妄自揣度。戏迷圈子的水很深,不要不知深浅的轻易试水,这样于人于己都是极好的。
《孟子·告子下》中有这样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难与共,而死于安乐也。"笔者也将这段话送给所有的选手们,望你们莫辜负师长、戏迷对于你们的厚望。莫忘记你们是黄梅戏的传承者!

(以上观点只作为一个戏迷的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请指出,小子不甚感激。)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