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黄梅戏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徽州往事》和历史上任何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的初期一样,引发出议论纷纷。

不错,《徽州往事》 是展示了一个兵荒马乱的时势,也展示了主人公舒香在这个时势中的悲惨遭遇。但这并不是《徽州往事》的核心题旨内涵。《徽州往事》的强大精神价值在于它是“美的追求”,具体而言,它是人性美的追求。兵荒马乱的时势不过是激发和产生这个人性美的一个背景,一个条件。这恰恰说明,人性美的追求,不是在一个乌托邦的幻境之中,而是在非常现实的人类的命运之中。而厄运常常是一块打火石,让人性美撞击出闪亮的火花。在《徽州往事》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不多,女主角舒香,和她前后的两个丈夫汪言骅、罗有光,其他人物大都只有身份,如族长、把总、解差等,而无姓名。其中几乎没有我们习惯认可的先进人物、英雄人物,但人性之美仍然在他们的心中闪闪烁烁。

全剧对人性之美的审视集中突出地表现在主人公舒香的身上。

层层加码、纷至沓来的灾难,带来了舒香内心的痛苦、忧怨、无奈,难以排解,她发出了“天塌下来啦”的呼喊。但也激发出她的人性美的第一个层级:那就是坚强地活下去,把要负的责任扛起来。在丈夫被误传已死的刹那,她想到的是公婆要养老送终,孩子要抚养成人。因此,她才能有力量和解差周旋,想方设法逃生活命;她才能忍辱负重,当保姆,甚至改嫁。而在丈夫还有生还的可能性的时刻,她想到的是,要等待,要耐心地等待,要寻找,要用心地寻找。在此,就引出了她的人性之美的第二个层级,也是很多人非常忽略而其实是更重要的层级,这恰是《徽州往事》创新性的最突出的亮点,最突出的价值所在:那就是对爱情执着的追求,并达到了“毫不妥协”的程度。这也是我必须进一步阐述的焦点。

舒香和丈夫言骅虽然只有60天的相处,丈夫随即离家经商十个年头(这在徽商中是平常的),但这60天却铸成了舒香终身难忘、永世坚守的信念。我甚至认为,舒香那种守家经商、服侍公婆、教养孩子,从表面看是传统的妇道,其实却糅进了坚守爱情所必须的奉献。她所做的一切,是为爱情而做的一切,绝不等同于传统的具有愚忠成分的妇人之道。于是才有闪闪发光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人性之美。

爱情的实现是男女双方共同的选择,这是一个平等的人的权利。所以,俄罗斯的哲学家普罗特金的名言是:“爱情是同等者之间的欢乐的纽带!”掺进任何不平等的元素,爱情就会黯然失色。最后一幕,言骅出现在老友罗有光的家中,这是极为尴尬的,严峻考验人性的场面。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兴高采烈、千赶万赶,赶着回家和爱妻团聚,却在老友家里撞上了已经改嫁、已经怀孕的舒香。一个汪言骅,一个罗有光,在当时确属善良大度之辈。他们的道德选择是:互让。这个说:舒香是你的。那个说:舒香是你的!偏偏忘记了一个更重要的道德准则:尊重一个人格独立的妇女的选择权!正是在他们推来推去的过程中,舒香由一个自尊自强的“人”变成了一个可以随他人任意处置的“物”。这才是两个自以为善的男人,带给舒香的莫大的侮辱;这才是两个自以为善的男人,道德的真沦丧; 这才是践踏与毁灭爱情的真悲剧!于是,我们听到了一声舒香发自肺腑的震撼人心的抗议:“我命再薄也是人!”
舒香出走了。她去了哪里?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走,是一个小女子的抗议。也许这个抗议的力量太小太小。是的,舒香是一个弱小的女子,她并没有改天换地的雄心和自觉,也许她甚至没有想过,这一走,走到哪里。但,这个走,历史的意义却是莫大的。我记得俄罗斯三大文学评论家之一的杜勃罗留波夫,在评论奥斯特罗夫斯基的戏剧《大雷雨》时说过的一句话:“最弱的弱者提出的抗议,是最强烈的抗议!”我的理解是:只有压迫达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最弱的弱者才会发出抗议。这个抗议是忍无可忍的标志,它恰如杜勃罗留波夫那篇宏文的题目一样,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而光明的普照,从来都是以“一线”为始。这光明就是人性的觉醒。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