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安庆黄梅戏展演周,黄梅戏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吸引了全国广大的黄梅戏戏迷,也掀起了新一轮的黄梅戏热。纵观黄梅戏短短百余年的发展史,从一曲乡间的黄梅小调,荣登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这其间,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可以说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师对黄梅戏艺术的精雕细琢、不断求索的创新精神,对舞台表演艺术和声腔艺术的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以及做人、做事、做戏方面表现出来的高尚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日前,安庆市黄梅戏剧院组织业内的专家、学者以及严凤英大师生前的好友、弟子,共同对严凤英大师的一生进行缅怀、研究。
王秋贵
(著名黄梅戏剧评家):
黄梅戏和严凤英的成长,算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放前,黄梅戏和严凤英都是在压迫中求生存。
1945年前后,少女严凤英选择了黄梅戏。从丫环"报花名"到《丫环挂帅》,从《何氏劝姑》到《小辞店》,黄梅戏成就了她,她唱响了黄梅戏。
第二阶段,1949年安庆解放到50年代中期,严凤英和黄梅戏在阳光下绽放异彩。
1952年冬,黄梅戏赴上海作展览性演出,是黄梅戏和严凤英第一次开放性的自我绽放,风靡了"十里洋场"大上海。1954年参加华东戏曲会演,以及随后电影《天仙配》的摄制发行放映,把黄梅戏和严凤英推上了第一个艺术高峰,风靡全国,享誉海外。
第三阶段,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严凤英和黄梅戏都在自觉地追求艺术的提升,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创新。
这一时期的巅峰之作是《女驸马》和《牛郎织女》,1966年,异常活跃的黄梅戏的身影蓦然销声匿迹;1968年,正当黄金年华38岁的严凤英的生命戛然而止。
张亭
(黄梅戏剧评家):
1960年7月8日至13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等在团长兰天率领下到石牌、高河两地作慰问演出。
11日上午,省黄艺术家们在县委委员、县人武部政委杨效鹏和县黄著名花旦演员潘根荣等陪同下到庆州大队参加劳动。大家歇伙休息时杨效鹏政委高声地说:“大家干劲很大,锄地质量高,成绩可观,请省黄领导(即指团长兰天、副团长王亚梅、严凤英、王少舫)和艺术家们休息、喝茶。”此时,严凤英吃着专业队送来的菜瓜,她高兴地说:“这菜瓜是脆在嘴上,甜在心里。”
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王少舫在戏乡石牌演出和劳动的事,虽已过去五十多年了,但直至今日,耆年老者们还记忆犹新,津津乐道!
陈兆舜
(安庆市黄梅戏剧院院长):
严凤英从十几岁登台演出,天赋的嗓音,艺术的领悟能力,使她所扮演的舞台和银幕形象深入人心。尤其在解放后,她先后主演了50多部大小剧目,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正因为她,使黄梅戏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严凤英不受戏剧表演程式的束缚,打破框框,突破自我,刻画人物,才有了在镜头前表演自如的画面。严凤英有一副与众不同的金嗓子,配以感人肺腑的唱腔以及细腻朴实的表演,动人心魄又经典纯粹。好的唱腔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好听”!
徐启仁
(著名黄梅戏编剧):
严凤英是个天才,她的成功与她的天资和禀赋密不可分,初次登台,就显露出与从不同的角儿范儿,深受同行和观众的喜爱,学戏学唱,她可以说过目不忘,一听就会。学一出大戏,师父白天给她说一说做一做,她晚上就能登台演出,表现出过人的记忆能力和接受能力。
人们都说严凤英有一副金嗓子,她的嗓音与众不同,音质清纯,音色沙甜、圆润,含有磁性,演唱时,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如山野的风,如清泉的水,如泥土的芳香沁人肺腑!
严凤英除了具备艺术家的天资,勤奋是人所共知的,她只活了短短的三十八年,真正登台从艺的时间不到二十年,拍了三部电影,灌了大量的唱片,出演了许多大戏和小戏,塑造了那么多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工作量是惊人的!
何成结
(著名黄梅戏编剧):
我们怀念严凤英,纪念严凤英,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学习严凤英,研究严凤英!
对于严凤英大师表演及声腔方面的学术研究,应当组织一批专家学者,整理汇总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填补黄梅戏学术研究在这方面的空白,把真实和较为全面的严凤英大师的艺术成就、艺术规律进行归纳和解析,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奉献给热爱黄梅戏的广大观众和社会各界,传承给我们的后代学习和借鉴。
郑立松
(著名黄梅戏编剧):
从1944年到1954年这十年间,可以说是严凤英黄梅戏艺术生涯的一个飞跃,她从一个农村的小姑娘,走到了艺术的大殿堂,也为黄梅戏跻身全国五大剧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凤英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了黄梅戏的事业上,她一生排演的黄梅戏剧目、大大小小有200多个。如果不是被迫害致死,38岁的她正值黄金年龄,应该对黄梅戏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对黄梅戏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她的成就,需要我们沉下去做深入研究,她所演的大大小小的剧目,我们也应该分门别类的挖掘整理,总结推广,以启迪后人,把黄梅戏事业做大、做好。
时白林
(著名黄梅戏音乐家):
我与严凤英同志是1952年认识的,从1954年移植朝鲜歌剧《春香传》开始合作,到1968年她含冤去世,在长达15年的相处合作、相知中,我对她的艺品、人品都很敬仰。
与严凤英相处、合作的过程中,她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对心中的艺术无比的热爱,成为她终身不懈的追求。她从一位十几岁的村姑开始学唱黄梅调时,就对艺术表现出了发自内心的热爱,并成为自己终身的追求。她只读了半年的书,深知一名戏曲演员必须有文化,有知识的重要,她如饥似渴地看书,学习。她演戏很投入,上了台之后你只能看到她在剧中成功塑造的各种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角色形象,看不到生活中的严凤英。这就是一位卓越艺术家的成就风范。
王文龙
(著名黄梅戏司鼓):
严凤英表演时的最大特点是:将剧中人物演活了,将剧中人物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们十分爱看她演的戏。
严凤英老师在艺术上对同志们要求很严格,她常抓大家的文学素质,要求每位演员都要会背100首唐诗。与此同时,严凤英还十分好学,她常站在台口看其他演员演戏,并虚心地向其他演员学习,学习他人的长处。每次化好妆后,严凤英就站在后台门口默戏。
严凤英是一位德艺双馨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大师。她品德高尚、为人善良,对其他演员以及对灯、服、道、效、化等工作人员都很好。严凤英的艺德非常好,她从不霸戏,肯让贤,她常对团里其他人说:“我们都有老的时候,我们都要培养年轻人,这样黄梅戏才有未来。”
田玉莲
(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大师大弟子):
1951年春,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从南京回安庆,到“大观亭剧院”演出。同年,经前台老板纪明哲的介绍,我正式拜严凤英为师,成了严凤英的第一个徒弟。
拜严凤英为师之后,我便与严凤英老师寸步不离。生活上,严凤英待我如同姐妹;但在艺术上,严凤英对我的要求却十分严格。严凤英经常对我说:“你要想在艺术上有所成就、要想成为一名好演员,就得下苦功夫去学、去练。怕吃苦就莫学戏。”
除了要求我刻苦练功之外,严凤英还教育我要博采众家之长。那时,严凤英一有空,便坐在留声机前听京剧、评剧、越剧、评弹等,且边听边学着唱,严凤英认为,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特色。听别人唱就是学习。严凤英常说:“黄梅戏是一门综合的、整体的艺术,一台戏演得好,全靠大家的功劳。”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