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川剧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由成都日报记者孟蔚红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11月出版的《情探:川剧经典剧目访谈记》(以下简称“访谈记”),以她的厚重分量引来瞩目、热议和好评。

“访谈记”以剧目为“纵坐标”,以被访者为“横坐标”,在两坐标的融接点纵横捭阖、深情探知丰富而深刻的川剧人文精神。人与戏、戏与人、历史与当下、台上与台下、舞台与人生的互动交织中,钩沉往昔和直面当前,使“访谈记”既有历史的回照,又有对目前川剧现状敏锐的审视,以及满怀希望的热烈关切。从经典剧目的舞台活态传承,川剧接班人的梯队形的培养,川剧行当艺术的均衡发展,川剧声腔艺术的整体探讨,到川剧人的文化修养,对川剧在四川在全国的文化定位,对剧种意识的优化和发展;从川剧主要服务于巴蜀观众到川剧如何面向世界;从上世纪中央一些领导同志到四川各级领导亲切的关怀、无微不至的扶助,对现在领导殷切期盼和寄予厚望……“访谈记”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和浓情意蕴的笔触,娓娓道来,动情、动心、动人,在触动中促人思考,在感奋中催人前行。

“访谈记”中谈到的川剧经典剧目大多是当下川剧表演艺术家和出色人物,他(她)们在继承经典中同经典剧目一起走到现在,他(她)在自己如何成长、成才、成家的切身体悟中,既谈了剧目的锤炼精进,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漫长而辉煌的舞台历程,为以后新的剧目成为新的经典提供生动而具体,可知而可行的舞台成功范例,大可“古为今用”;他(她)们又用平实而生动,没有夸耀但却有成功之道的艺旅感受和在舞台上安身立命的人生秘诀在启示人们。这些被采访的表演艺术家等对“川剧学”、“行当家”、“人才学”等无私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该珍惜,我们应该敬重。

从艺术个性的特殊性而言, “仅此一家,别无分店”。这里仅举一例。文中探访了故去不久的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享年95岁的有川剧“易万本”之称的易征祥老师,虽然易老师只谈了川剧经典折戏《水牢模印》,他由此而展开的谈艺讲话,却远远超出一出折戏的界限,给人丰富而可知可学的可继承的川剧小生艺术,传承到位而又落在实处,扎实而不夸饰,讲求艺术收获的“颗粒归仓”。这才是资格的传承者,虽然他在传承人的名录上什么“级”都没有。尤其令人欣慰和感叹的是,这是易老师这一生最后一次接受媒体专访。他留下了宝贵的川剧文化遗产,他被采访时的音容笑貌,至今那么鲜活、生动、感人,思维之敏捷,神采之飞扬,表演之规范,语言之犀利,话说川剧百年,言及舞台现实,无不令人感佩。有人说:“易万本”的仙逝,从有百年历史“三庆会”的“班首”层面讲,川剧“三庆会”便画上一句号(虽然现在还有川剧“三庆会”的老人健在)。因为,历史的时间性和阶段性是以客观时序来区分的。所以,“访谈记”中川剧经典剧目在溯源和发展中一定程度的探索,和诸位表演艺术家的讲述,从川剧的“口述史”文化视角来讲,无疑是宝贵的艺术遗产和人文财富。我坚信,以后的历史会越来越证实和肯定这一点。经历者讲经历,既有高度可信度,又有切肤感悟的启发性。这也是“访谈记”的川剧人文价值之所在。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