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沪剧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有望成为经典的好戏-观沪剧院《敦煌女儿》之感

昨天晚上前往逸夫舞台观看了上海沪剧院的《敦煌女儿》的试演。这是第三天的演出了。

之前或多或少听到一些已经观看过了此剧的朋友对这出戏的评价。也有不少人说这出戏的下半段是败笔,结尾处的处理毁了整部戏。我是带有点疑问来看这戏的。不过看完整部戏以后,我可以讲对这部戏充满了期待。

舞美,灯光,服装造型,布景等等各个方面来说都非常棒。从演员上来说也派出了沪剧的最强阵容。茅善玉(樊锦诗),李建华(柳大成),钱思剑(彭金章),吕贤丽,赵玥,朱俭,王丽君,居峰,吉燕萍,林金杰,吴争光等等。还有青年团的集体参与。

我对之前一些朋友说的下半部结尾部分毁了整部戏的观点并不赞成。我个人觉得没有问题。我不知道其他那些朋友持这样观点的理由是什么。在我看来樊锦诗,奥运火炬选手,世博会之类的都是事实,在剧中出现和演绎完全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剧情的。至于流行歌曲之类的说法,个人觉得偶尔为之,以更好地表达情境可以接受和理解的。

个人觉得这戏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后,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精品。我仿佛看到了一部史诗版的作品,恍惚间自己也置身其中。

要说这戏还有点什么问题的话,个人感觉其实还是有一些的。当然演员(包括茅院长)的一些小失误不在这讨论的范畴。这些都是临场的东西可以去改善的。我作为一个戏迷,外行人谈谈外行人的看法。说得不对请大家原谅。

1)  樊锦诗这个人物,其实是有内容可以挖的。所以目前的剧本来说,基本的条线脉络是清晰的。但是个人觉得前半场有些些冗长跟平淡。戏剧的冲突不够。似乎都交代到了,但是感觉没有情感冲击点,显得平淡。

2)  后半段比较好。敦煌的开发的问题是这戏最大的冲突点。但是吴老板的变化似乎有点太突然。把问题简单化处理了。可能是迫于时间上的压力,没有想到很好的突破口。

3)  舞美这块非常好。朱俭和王丽君的两段和茅善玉的对唱,表演和都蛮好的。但是我的想法是这部分除了为表现敦煌的各个窟的壁画以及它的历史厚重感以外,是不是可以和戏的“条线”捏合得更紧一点。当然我知道这两场是有作用的,让樊锦诗迷上了敦煌。但是两段有点雷同的,我在想,是不是在美的同时,对人物和故事的发展起到更多的作用。不要光美而美(当然这个也很重要)。

4)  个人觉得这戏对于樊锦诗老师家庭情感这方面的冲突渲染得不够。作为初稿的话,我觉得其实不如在这方面下点功夫。沪剧,或者其他任何戏剧形式都是需要情感的冲突和跌宕。其实这戏已经时间蛮长了,如果再渲染这部分的话,会不会时间过长显得不紧凑。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处理方式太过表面化和简单化,同样给人比较平,松的感觉。

5)  比如我觉得收到录音机这段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设置点“夫妻团圆”的障碍。因为现实彭金章去敦煌也是一波三折。然后再这里好好搞一段茅院长擅长的抒情方式来段能流传下去的“经典唱腔”。有时候一段唱看似慢吞吞,但是能陈述很多事情,省却很多不必要的场景。配合画外音强化可能更好。

6)  接下去的部分怎么峰回路转,可以通过老院长的条线来摆平彭的事情,夫妻如何团圆。这样的话,夫妻在石窟中相聚更能有冲击力。

7)  作曲和配器方面,外行人说不出个所以然。曲调是蛮好听。但个人感觉整场戏的曲调有点雷同。是不是要考虑曲调多元化一点。配器据说是大家,我也不妄作评论了。

上面的这些都是个人粗略的一些看法。只看了一遍,所以未必了解得非常仔细。可能也不一定客观。

看到这样一出新戏,真的觉得很欣喜。这戏是弘扬正能量的“红戏”。但是这戏又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好戏。真心希望沪剧院能好好打磨这出好戏,把它塑造成沪剧的经典剧目,让这戏走出上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