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豫东红脸的一代宗师,毫无疑问应该首推唐玉成老先生。他生前留世作品极少,但在他那具有标志性的《火烧纪信》唱段里,高亢洪亮,苍劲悲壮,粗犷豪放,刚柔相济,善用偷字、抢板、哀颤、嵌字等技巧,似说似唱,旋律丰富多变的唱腔,早被观众所接受,尊称他为红脸王。他所创立的流派——豫东“唐派”,因为不易与“唐(喜成)派”相区分,所以观众就把“豫东红脸”作为豫东“唐派”的同义词,或者将“红脸王”直接与豫东“唐派”划等号,二者不再区分。

豫东红脸的门徒众多,派生出所谓“八大红脸”之说,他们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各自迥异的艺术风格,并且有了各自的代表剧目,各收徒弟,大有“争王”“立派”之势。如今这颗大树依然枝叶繁茂,树荫覆盖了豫东、苏北、皖北、鲁西南一带广大地区。可谓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众多名家纷纷聚集旗下,成为豫剧流派中不可忽视的门派。

不过不能一叶障目,应该看到这个艺术流派,在豫剧百花园里还处于“弱势”地位。除了像刘忠河等个别名家能吃“皇粮”,能上“梨园春”,能受到政府和媒体的关注外,其他著名豫东红脸名家,甚至包括谢庆军、洪先礼、朱坤芳等当红豫东红脸,并未能获得如此高的“待遇”,他们处境艰难,带领一班人常为全团的生计而苦苦挣扎,没有机会登上大城市的“大雅之堂”,更没有上过“梨园春”舞台,或许,他们将要长期奔波于农村的舞台上。

他们果真艺术实力不行吗?请看他们的演出场面,台下黑压压的一片,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就清楚回答了这个问题。是他们的演唱太“俗”了吗?你如果没有机会到现场查看,只要打开他们的演出视频,可能会消除你的疑团。即便有些戏显得“俗”了些,但绝不是“俗不可耐”!这里顺便要告诉你一个事实,豫东红脸戏的演出视频,在豫剧各个流派的视频中,恐怕是最多的。也要感谢对豫剧市场充满希望的有识之士,他们曾为豫东红脸录制了许多音像光碟,包括了常演的列国戏、两汉戏、三国戏,一直到明清戏等历史剧,记录下红脸名家的几乎全部演出资料。

我喜欢看豫东红脸戏,虽然和其他豫剧流派一样,他们的艺术也不是尽善尽美。要说豫东红脸戏是多么高尚,这也绝不现实。豫东红脸领班的剧团长期坚持在乡下演出,吃农民的大家饭,睡农民的普通床,整日和农民打成一片,农民爱看什么戏就唱什么戏,使他们演出常年扎根于广大民众之中,使他们的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就是说,具有鲜明的“草根性”。而这种“草根性”正体现出豫东红脸的生命力,比起那些用金钱获奖的戏——换言之,那是所谓精品路线中搭建起的“空中楼阁”———要强得多,因为一个眼睛向下,全凭民间的支持;而另一个眼睛向上,靠政府的力挺,着眼点与着力点都不相同。

朱坤芳剧照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在戏曲中也是如此,总有一些叫人琢磨不透的事。我常思索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民间(特别在豫东红脸控制的地盘内)崇尚的豫东红脸戏,一到专家和媒体那里,就过不了张,被一些人说成毫无是处或不屑一顾(有些人,如朱超伦,还是能作出公正而客观评价的)?为什么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那么多奖项,没有一个砸在豫东红脸头上呢?退一步讲,中青年红脸著名演员有几个能评为国家一级演员呢?……我百思而不得其解,真乃令人匪夷所思!

拐回来又想,争这些也毫无必要。常言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豫东红脸戏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受到好大一片地域的民众的喜爱,光这一点也就够了。同时感到欣慰的是,能看到豫东红脸的后生可畏,不少青年演员已能扛起大梁演大戏了。所以说豫东红脸绝不会消亡,必将在阴霾之后,呈现出光灿灿的蓝天!相信总有一天,那些戴着灰色眼睛冷眼看豫东红脸的朋友,会改换一个角度,那种对豫东红脸的“无来由”的偏见会一扫而光,红脸戏会堂堂正正地步入豫剧的最高殿堂!当然,豫东红脸也应逐步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不断用自己完美的作品,来尽可能地促使完成这种转变!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