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这应该就算是家学渊源吧。

我的中文(语文)学习不是起始于小学,也不是起始于儿歌童话,而是启蒙于沪剧唱词。

从小听的就是沪剧。从开篇开始到名段。让我着迷的不单是唱腔,也不仅是乡音,而且是唱词中体现的文化。

乡土气息是讨论沪剧传统戏的常见内容之一。其实,其特有的文化功底和特色同样应该是其应有之义。

从一到十编写唱词各个剧种都有见过听过甚至于唱过。比如舞台姐妹里的王小二讨饭调,里面还有中文传统特色的谐音——实在苦得像黄连——这是以实代十。类同的做法在顾月珍的八年离乱里就有从一到十的唱句。其他例子很多不再一一例举。

作为沪剧剧本编写唱词的一个非常具备沪剧特点的内容是对对子。这在许多同场戏里都有。我记得很清楚的是同中台会和小分理这些戏目。

通常的唱词总有比如东墙上也挂着单条画,写对先生才学精,上一联怎么怎么下一联如何如何。这让我幼小的心灵感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沪剧方面的体现——当然当时没有想得那么深只是知道了有对联入戏。这要比私塾里教对对子更加容易入耳容易记牢。

再有的特色大家都很熟悉的就是叹五更里的那种手法。从生肖到昆虫到花卉到羽毛反正很多很多。我也因此学到了很多东西——算是一种听沪剧代替听儿歌听讲故事的额外收获,这也是一种知识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以说,我退休之后发现除了写论文写小说写随笔等等之外,写戏曲剧本也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和大脑活动。完全可以说儿时的记忆对我创作戏曲剧本极有帮助让我得益匪浅。
比如千里东风一梦遥里抄家一场中王熙凤的一段唱词就是运用了从一到十再到千百万的文字游戏。

十载黄粱美梦醒,

九曲回肠意未平。

八面玲珑难支应,

七夕女儿怎调停。

六亲共运同枯荣,

五内如焚神不宁。

四周楚歌乌江近,

三春去后诸芳尽。

两眼望穿盼雨露,

一声霹雳大厦倾。

百计千方枉费了半世心,

万不料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另外,在一个武旦为第一主人公的本子姽婳将军(当然不会适用于沪剧这类没有刀马旦的戏曲剧种)第三场:鹧鸪天则也有搬用从一到十再到千百万的数字。

六曲围屏九里溪,

尺书五夜寄闽西。

道路十千肠欲断,

年华二八发初齐。

银河七夕秋填鹊,

玉枕三更冷听鸡。

情波万丈心如一,

深山四月百舌啼。

雨淋白骨血模糊,

月冷黄沙鬼悲凄。

荒野寂寂水澌澌,

夫妻重逢可有期?

中华文化对沪剧的渗透不可低估。老一辈剧作家的功绩也不能够抹煞。否则何来那么些优秀作品传流至今,让我们沪剧网的网友们流连忘返呢。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