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中国美术馆当代大家书法邀请展暨中国美术馆名家提名展于2005年11月1日 [星期二] 10时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开幕式。我同老伴最先手持请柬走进入口,而我又是首当其冲地在精致的长卷的来宾签到卷轴上签名的人。事后,我为能领衔签字而暗自庆幸。不仅如此,我又是中国美术馆当代大家书法邀请展于11日15时闭馆之际最后一个离去的观众。这期间,从开幕到闭幕,每隔一天我便去中国美术馆一次,每次都在圆厅倘徉数小时,观之议之记之,天天都有收获和感触。回首那些日子,是我从未有过的审美愉悦时光,不知何时还能再有这样的经历。
当我走进圆厅,对面正中丈二高的6条屏草书《王羲之兰亭叙暨兰亭诗》立刻吸引住我,并为之震撼。自这时起,在整个展览期间,它一直吸引并震撼着我,远观之,近视之,一字一行地欣赏,整篇地揣摩思量。“初观莫测,久视弥珍”。6条屏草书是这次大家书法邀请展和名家书法提名展中的巨擘跷楚,是洋洋大观200多件作品中的佼佼者。“草书,往往代表一个时期书法的最高成就,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和精神风貌”。【1】草书发展到今天,其艺术性、经典性、耐看性和商品性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凡是走进圆厅的人,都被它所吸引。这篇作品是沈鹏先生2005年夏日创作的,我认为,它是为这次大家书法邀请展量身定作的。正如冯远所说,邀请展“得到两位先生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2】据我所知,这次大家书法邀请展,是年逾70的沈鹏先生平生笫一次在中国美术馆正式举办书展,是他的书法艺术风貌首次面世,是一次学术展而非商业展。从沈鹏先生展出的25件作品 (38条) 上看,一是书体多,除了草书外,还有行草、行书 、隶书和楷书;二是风格多,有豪放的干笔,活泼的渲染,严谨的痩硬;三是规格多,条幅、中堂、横幅、对联、斗方毕至,大字、中字、小字咸集,给人总体的感覚是壮观。
我注意到观众的反应。年龄偏大的较多,有的反复观看,有的多次来,有的特地从外省市赶来,有的互不相识却在一起议论,更多的是举起数码相机拍照。拍整幅的居多,附带释文的也不少,拍局部的有之,而拍“动”、“断”、“神”、“安”、“梦”、“男”、“年”、“遊”等单个字并同作品合影的亦有之。观众频频拍照可能与平时很难看到书法大家的真迹,也与书展的资料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不无关系。《中国美术馆当代大家书法邀请展作品集》【3】印制精美,价格偏高,问津者众,购买者少,不利于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这次书展的风采,更遑论对其学习、评论和研究。这是带有学术价值的大家图书定价的缺憾和阙失。
因为反复看,所以我对《王羲之兰亭叙暨兰亭诗》渐渐产生3个不解: 一是“老之将至”的“至”写成“之”,“既惓”的“惓”写成“倦”,而在这之前的1996年和1998年沈鹏先生创作的草书《兰亭序》却没有错,这里是笔误吗?二是王羲之兰亭诗共计五首, 沈先生选其二,并省略了开头两句:“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4】,是版本不同,还是不予选用(编者按:后知是版本不同之故,沈先生取《美术丛书》)?三是“世人但学兰亭面”【5】, 自隋唐以来,其摹本、临本、刻本代代层出不穷,有的“下笔便到乌丝栏”【6】, 得其神韵,融玄妙与厚实于一炉, “状若断而还连”【7】,“势如斜而反直”【8】, 谁知沈鹏先生十年以来不取其形面,一取再取其文,何之故?“古来大书法家,创作中没有不同时顾及文词的……书法家的‘如何写’,与‘写什么’绝非两码事”【9】。在观展的日子里,我常常思索这几个问题,展后一个月来,我翻阅沈鹏先生对王羲之以及《兰亭序》的评论,查找有关资料,似有所悟。
据记载,王羲之生于西晋惠帝 [司马衷] 太安二年 (公元303) ,卒于东晋穆帝 [司马聃]升平5年 (公元361) ,享年59岁,时王献之 (公元344—386) 18岁。在王献之8岁时——永和7年 (公元351) ,王羲之(49岁)到会稽任职,越明年,即永和9年 (公元353) ,举行兰亭修禊活动,诞生《兰亭诗》及其《兰亭序》;又越明年,永和11年 (公元355) 王羲之在父母墓前立下誓言:辞官退隐【10】。从此好游山水,“笃喜种果”【11】, 精研书法。陶弘景说逸少“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12】 逸少在会稽10年,从49岁到59岁,在职5年,隐居5年,这是他生命的最后10年,也是他书法成熟和辉煌的10年。项穆说:“逸少之书,五十有二而称妙”【13】,显然,项穆所指年龄正是逸少书写《兰亭序》之际或之后不久,“《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14】,也是其成名作和传世之作。永和十一年(公元355),他“时年五十有三”, 自谓学习众碑,“遂成书尔”【15】,楷立。 张怀瓘在《书估》中说,王献之十五六岁时劝其父“宜改体”,完善章草,那时王羲之五十六七岁,笑而不答,一两年后,及其书成,时人谓之“天姿特秀,流便简易”【16】。王羲之先后书成的顺序是行书-楷书一草书,完成这壮丽的人生三步曲,时年在51一53一58岁左右。于曙光说,王羲之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创新’。他‘改革’了钟繇的笔法,吸收了群众书法中的‘精华’,完善了楷书、行书、草书;成为‘新体’的‘集大成’者。他的‘新隶书’即‘正书’后被奉为‘楷模’,即为‘楷书’。他的‘新草书’后人称‘今草’;他的行书即‘楷行’继刘德昇之后,完善为‘天下第一’的行书。他并非诸‘新体’的草创者,而是完善过程中的‘集大成’者。在书法史上是重要的‘里程碑’”,“成为历代公推的‘书圣’。”“他是一个时代的‘创新者’、‘集大成’的代表人物。”【17】

对于行书《兰亭序》的评价,“前人之述备矣”【18】,可是对于散文《兰亭序》,从文学和文化角度观之,却稀少并简疏。早在10年前,即1995年5月,沈鹏先生探索书法的“诗意”时认为:“文字内容与书法艺术的内在联系、渗透便是自觉创造的一个重要标志……随文词内容而变化着书法的情致。”【19】从这以后沈鹏先生多次从文学和文化角度谈及《兰亭序》。1996年盛夏,沈鹏先生用草书创作《兰亭序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用户评论

0人参与0条评价
没有更多数据...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