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初夏,花红柳绿、夏风和畅。座落在碧波荡漾、芳草萋萋、白鹭翻飞的贾鲁河畔的西华县金桥市场内,锣鼓飞扬,人头攒动。只见依托演出车搭就得高大、宽敞的舞台上,梆子声声,丝弦悠扬,清亮、高昂、婉转、优美的豫剧唱腔,赢得了广大群众的阵阵叫好声和雷鸣般的掌声。这是河南省花都豫剧团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的一个镜头。

河南省鄢陵县花卉园艺业誉满华夏,素有“花都”、“花县”之美称,享有“鄢陵蜡梅冠天下”的盛誉。在这块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土地上,河南省花都豫剧团“一枝独秀”。多年来,在戏曲市场萎缩,各地剧团走入低谷、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花都豫剧团坚持“两为”方针,为农民送戏上门,不但极大地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戏越唱越活,路越走越宽,每年到各地农村巡回演出数百场,也为剧团开拓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的空间,取得了戏曲演艺事业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你们真是俺庄户人的好剧团!”这是广大农民对河南花都豫剧团的由衷称赞。花都豫剧团的前身是鄢陵县豫剧团。该团始建于1957年,他们自制板车作为流动舞台,演职员们推着装有道具的板车上山下乡,10辆板车并在一起只要一刻钟就可鸣锣开戏,深受群众欢迎,“板车剧团”由此得名,多次受到中央、省、市的表彰,曾被文化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几十年来,该团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农民写戏送戏下乡”的办团宗旨,坚持常年为农民送戏,他们根据农村缺少文化设施、农民看戏难的现状,自制了戏曲演出车,演员们拉着装有道具、行李和炉灶上山下乡,或矿区、或军营、或田间、或村头、或庙会,坚持“上山上到顶,下乡下到底,送戏送到农民家门口”。 使鄢陵县豫剧团的“板车精神”一代又一代发扬光大。

送戏下乡,为农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它意味着要吃苦,要奉献。炎炎夏季,骄阳下身穿“蟒袍”演出,不少演员曾晕倒在舞台上;数九隆冬,漫天飞雪,面对热情的观众,在露天舞台上,仍一丝不苟坚持演出,有的演员冻得瑟瑟发抖;大幕落下,演员在临时垒起的灶前用餐,三三两两地蹲在院内,一碗汤面,几个馒头,吃得香甜;在他们的宿舍里,地面上铺着一层薄薄的麦秸或谷草,一些女演员身边还躺着吃奶的孩子。 
一次,剧团在山西省高平市野川乡乔家沟演出完已是深夜,连夜转场到晋城市蓄粮掌途中,已是翌日清晨。车行至山的转弯处,因山陡路滑,汽车突然翻倒,30多名演员全部从大篷车上甩出去,重伤4人,轻伤10多人。舞台在山上,汽车上不去,为不误演出,演员们从地上爬起来,安置好重伤员,把服装、道具搬到山上。村民看到有些演员用纱布缠着胳膊,坚持演出,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2003年7月份,一团从登封市大冶镇雅山转场到车施村途中,天空突降暴雨,山高路滑,汽车难以上山。团领导见此二话不说,脱下身上的雨衣,蒙住戏箱,扛到肩上,陡步登山。演员们,搬的搬,抬的抬,紧随其后。全团男女老少,全部被雨水淋了个透,变成了泥人,但按时赶到了演出现场。当地接团的同志看到这场面,搂住一位浑身是泥巴的演员哭着说:“你们这是图啥呀!”

他们每演出一场,台下的观众总是黑鸦鸦的一片,从观众的微笑中,他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所以,他们苦的坦然,乐得其所。一次,一团去豫南禹州市苌庄乡杜沟村演出,通往村庄的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路窄坡陡,其中的一段路是从陡峭的山崖上凿出的,头顶是峻拔的山峰,脚下是汩汩的河流,稍不留意,就有掉下去的危险,装道具的卡车过不去,为了不耽误演出,他们扛起戏箱,攀缘而上,往返数10次,把几十箱道具扛到了山顶。目睹此景,群众感慨颇深地说:“你们是几十年第一个来我们村演出的剧团”。

这几年,鄢陵县豫剧团的一团和二团每年的演出场次均在600场以上,被群众亲切地誉为“俺庄户人家的剧团”。

近年来,河南省花都豫剧团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演员的艺德修养和演艺水平,精心打造精品剧目,培养塑造德艺双馨优秀人才。该团演出的《关公出许昌》、《太君辞朝》、《清风亭》、《八珍汤》等20多部经典剧目得到了成千上万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了广大群众百看不厌、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涌现了石淑玲、张银龙、王国见等一批德艺双馨演艺人才。该团新颖的节目,出类拔萃的演员阵容,一流的服装、灯光布置设备,双屏电脑字幕、汽车流动舞台为文艺团体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为振兴文艺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