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芜湖曹帮萍和她的黄梅戏剧团用满腔热忱为群众服务

台上帷幔飘拂,灯光照耀如明堂,面如桃花的演员们次第上场。台下人头攒动,密密麻麻如会场,男女老少伸长脖子盯着台上。每唱到精彩处,观众齐声喝彩。此情此景,曹帮萍和她的芜湖县黄梅戏剧团再熟悉不过,她和她的剧团每年类似的演出有600多场。经过20多年的努力,她将一个濒临倒闭的剧团,华丽转身为年收入260多万元的文化实体,成为群众十分欢迎的黄梅戏剧团。

村头搭戏台 草根演唱会

5月20日是芜湖县黄梅戏剧团送戏下乡到老观村的第二天,剧团还将在这里表演3天。5天10场汇演,让村民过足戏瘾。“送戏下乡就是要让老百姓看真正的演出,不能简单地演出一场四十分钟,然后就走。”曹帮萍说,送戏下乡不能是形式,而要真正能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现在台上演《杨门女将》第三场,佘太君挂帅出征,我以前只在收音机里听过。”老观村邻村陈村的胡庆贵,每天准时守候在舞台前。“10场肯定都要看的,这就跟演唱会一样,我们村好多人都来了。”老观村村民丁运财今年已经70多岁了。“我上次看戏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当时还没有分田到户,但场面小多了。”他说道,“现在是农忙,要打菜籽,还要插秧,但你看,村民们都跑这来了,晚上这里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80后夫妻 尝戏如人生

1981年出生的朱赟,虽然年纪不大,但学戏已经有18年了。“初中毕业,我开始学唱黄梅戏,完全是因为爱好。”穿着戏服,画着浓妆的朱赟说道,“唱戏这行,夏天很热,冬天很冷,刮风下雨、数九寒天,只要有观众,我们就要唱。”虽然很苦,但朱赟一坚持就是这么多年。“家人反对我干这行,但看着台下的观众,怎么也舍不得离开这个舞台”。

虽然父母不支持,但爱人王琴却非常支持。“她也是剧团的演员,我们学戏的时候认识的。”剧团门口大幅的宣传海报《董永与七仙女》的主角也就是这两位。曹帮萍介绍说,他们现有演职员50余人,夫妻档也不少。与其他剧团后继乏人不同,他们剧团年轻演员占90%以上,平均年龄30多岁,而且每年都要招收一批青年演员。“每次来农村表演,每个演员都很积极,他们希望让更多的农民接触黄梅戏文化,知道、了解并喜欢”。

剧目接地气 乡间舞台大

戏剧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农村一直有着很大的市场,特别是江浙一带群众对此更是情有独钟,因此各种剧团纷纷在那儿抢滩。面对地方专业剧团的特殊优势,曹帮萍和她的剧团没有半点畏惧。《天仙配》、《女驸马》、《董永与七仙女》……这一个个精品剧目,成就了该剧团今天的地位。“自己是民间剧团,能放下架子,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多年的农村演出经验,我们知道老百姓喜欢什么。”曹帮萍表示。

芜湖县黄梅戏剧团排演了68个100多本“适销对路”的优秀剧目,有特色的保留剧目20多部。“今年,我们将推精品戏。”曹帮萍介绍说,剧团重头打造的《铁画记》将在9月上演,这是一部展现芜湖铁画历史的戏剧。

作为民营文化企业百强,未来如何做大做强?曹帮萍说:“农民爱看戏,农村市场更广阔,民间剧团在那里大有作为,这是县黄梅戏剧团多年来经过演出实践获得的切身感受。所以,我们决心长期扎根农村,满腔热忱地为广大群众服务,使黄梅戏艺术之花欣欣向荣地开放在希望的田野上。”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