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王派”唱腔创始人王盘声:
在沪剧界,有这样一个说法:“十生九王”,即十个沪剧男小生中必有九个是唱“王派”的,“王派”唱腔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而这个声名显赫的“王派”创始人便是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从艺七十余年,满头白发、脚步蹒跚的王盘声早已从舞台上儒雅潇洒的小生退居为舞台下谆谆诱导的老师,然而心系舞台、执著于沪剧却是他一生的追求,正如同他自己所说的:“沪剧就是我的生命。”
沪剧:
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沪剧表演的唱腔程式较少,能适应各种题材,尤其擅长表现现代生活。其特点为语言生动,音乐柔和,委婉动听,既擅于叙事,也长于抒情,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沪剧的著名演员有丁是娥、解洪元、王盘声、杨飞飞等。
策划:赵洁
文:上海站记者 李晓璐
梨园赋
古往英豪梦,今来儿女情,寂凉长夜街巷,谁家曲绕梁?阶前镜里,小弄堂口,恩怨情仇多少事,粉墨唱平生。
遥想梅程盛景,大师光耀群星。九龙庭上,管乐迎兵来将往;虎度门外,青丝染暑炙寒霜。
至如今,欲净素手拈拙笔,写不尽台前幕下、梨园惊世魂!
演出时动用80多名警察
“王盘声视沪剧如命”,这句话直到记者来到王盘声的家中才深刻意识到。“他的DVD播放机每天都放着沪剧,从早晨起床到晚上入眠,可以说他空闲在家的时候,家里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沪剧。”王盘声的女婿一边让正在卧室内听着沪剧做笔记的王盘声现身,一边笑着解释道。此刻,播放机里播放的正是王盘声的代表作《碧落黄泉》中“志超读信”这出戏,记者与王盘声的聊天便是从那句“志超,志超,吾来恭喜侬”(沪语:志超,志超,我来恭喜你)开始的。
23岁那年,王盘声第一次出演沪剧《碧落黄泉》中汪志超一角,然而初次演出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志超读信”这场戏,“这场戏唱词只有八句,尽管导演采用了较为新奇的电影‘画外音’的手法,让我站在舞台上拿着信件阅读,而让李玉茹(剧中女主角)在幕后对着话筒唱信中的内容。但单单让我一人长时间站在舞台上却默不作声,演出效果不免有些单薄。”演出结束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由汪志超自己在舞台上读这封信效果会更好。
从那天起,王盘声便一头扎进了后台的道具间里边作词,边哼唱,边记录。数天之后,原本只有8句唱词的“诀别长信”扩充为76句。写完这份长信,王盘声又琢磨起该用何种唱腔演绎这封信,除了创新地采用“慢节奏快唱”的方法,还第一次在男腔中渗入女腔,“当时我就考虑,信是李玉茹写给汪志超的,为了让观众感觉到李玉茹在舞台上泣诉,就需在声腔上带些女腔。”
几天之后,改版后的《碧落黄泉》再次演出,“志超读信”不仅让舞台上的“汪志超”自己声泪俱下,更让舞台下的观众噙泪注目,掌声不断。从此,《碧落黄泉》轰动上海。王盘声印象最深的莫过于1949年,在上海九星大戏院公演时的盛况,“演出前,就有戏迷通宵排队买票,开票时,大门被挤得水泄不通,场面陷入混乱,最后只得出动了八十多名警察维持秩序。”
跑七年龙套后终成主演
1923年6月,王盘声出生在苏州远郊坊桥镇一户普通人家,15岁时投奔已在上海申曲舞台上唱红了的胞姐“小筱月珍”,并师从上海滩赫赫有名的滩簧先生陈秀山。但是,当年的他太过文静内向,又因说着一口苏州土话害怕被同龄人讥笑,所以常常躲在戏台的角落一声不吭。有一次,师父让王盘声去他家学戏,师兄则在一旁伴奏,可无论师父、师兄如何引导,从未唱过一段像样曲调的王盘声愣是一句都唱不出来。这件事之后,行中长辈更是认为王盘声将来必是不大会有出息的。
但出人意料的是,王盘声并未被这些风言风语所压垮,“其实最开始我学戏并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想挣钱养家。但那些话却激励了我,让我下定决心勤学苦练,在这行中出人头地。”从此,王盘声每日得空便站在侧幕后,细细看,认真听,默默背。不仅如此,“平日里吃饭、走路、乘车、睡前,我都不忘巩固白天所学内容,不停地咀嚼唱腔,推敲词意,琢磨着如何咬字吐音,怎样注意口型、发音等等。”
王盘声相信笨鸟先飞,只有汲取足够的养分,才能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走得踏踏实实。是故,他这只“笨鸟”总是随身带着一本巴掌大小的小本子,记满一本便换一本,小本子里密密麻麻记录着他自己创作表演时的心得体会,写到重点部分时,他甚至用红笔标注。而更不可思议的是,小本子里竟还记着一出出戏的完整唱词。王盘声解释说,这个习惯从他学艺初始便养成了,“我学戏时,沪剧还处于申曲时期,演员上台表演时,得根据戏中角色现编现演,这就渐渐养成了我修改唱词、安排唱腔的习惯。所以,每次我拿到剧本,就会将唱词通通抄在小本子上,这样我可以随时琢磨、随时推敲、随时修改。”日积月累,如今,王盘声的家中竟留着50余本笔记。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了七年的龙套专业户后,王盘声终于得以担任剧团正场小生的角色,出演了一系家喻户晓的角色,如传统戏《新李三娘》中的刘智远、《碧落黄泉》中的汪志超、现代戏《金沙江畔》中的金明等等。“王派”艺术就此以一种新颖风雅的姿态登上了沪剧舞台,而“王派”唱腔更是因其潇洒悠扬、音清韵美成为沪剧流派中较为广泛流传的一种,直至如今。
90岁高龄依然登台谢幕
去年10月,在上海沪剧界淡出已久的“艺华沪剧团”重出江湖,而领衔重新组建之人竟是已近90岁高龄的王盘声,尽管只是担任艺术顾问一角,但王盘声仍然尽心尽责地在演出前赶赴排练地点,为演员们亲自指导。
采访前两天,恰逢剧团重组后在上海逸夫大舞台第一次正式演出。演出前几个小时,王盘声作为指导老师早早地来到了后台,为演员们打气。演出结束后,王盘声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微颤着走上舞台与演员们共同谢幕,观众们的热情被瞬间点燃,掌声雷动,呈现出近年来沪剧市场上少有的火爆场面。
王盘声有7个儿女,其中一个孩子早年夭折,余下6个孩子中只有黄士英一人从事有关沪剧表演工作。在王盘声的心中,黄士英是一个非常有灵气、有悟性的孩子,“16岁那年,她同时考上了上海人民沪剧团学馆与上海中学(上海一重点中学),老师们都劝她读上海中学,可是她太喜欢沪剧了,执意要求进沪剧团学戏,我们就由着她。我平时也不太管她,进沪剧团后,她全靠自己,她的戏演得很好。”
女儿退休后,更是成为王盘声工作上的得力助手,两人搭戏演出,并共同收集、整理、编写有关沪剧艺术的资料书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去年秋天,黄士英突发心肌梗死,白发人送黑发人,王盘声红着眼眶,不断叨念着女儿。
王盘声将一生献给了沪剧。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