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黄梅戏是戏苑里一朵清香的小花,她没有京剧的大气浑厚,没有昆曲的优雅古典,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清新,像田野里吹来的风,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人想起安庆人的淳朴、乐观和多情。他们将想表达的情感编成唱词,融进民歌小调的旋律中,讲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我国的地方戏曲品种很多,黄梅戏是其中之一,她以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目前集中流行于安徽省安庆市及周边地区。每种地方戏都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精华、维系当地人民的精神纽带,黄梅戏也有着自己独有的风情和特色,散发着清新的气息。

一曲《天仙配》唱响大江南北

黄梅戏唱腔纯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

“浑厚优美,简直像一条山间淙淙不尽的流水,韵味清新,别具一格。”这是日本戏曲家波多野太郎对黄梅戏的高度称赞。黄梅戏的吸引力,让它在诸多戏种争奇斗艳的今天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也有着如痴如醉的拥趸。戏迷里不仅有喜欢看、喜欢听黄梅戏的忠实粉丝,更是有一群技术精湛、唱功不凡的群众艺术家。

“在街头唱黄梅戏,往小里说是打发闲暇时间,比打麻将更获益;往大里说是弘扬黄梅戏文化。”安庆市66岁的退休老人张翠珍说,自从参加了街头黄梅戏,自己比以前更快乐、更乐观了,她和十多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组了一个“小剧团”,为群众免费表演。同样,在安徽省内很多的市民广场、公园小区每天都会有专业或业余的戏迷为群众表演节目、自娱自乐。

据安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艺术科科长汪志耿介绍,黄梅戏音乐通俗优美,表演歌舞化,内容生活化,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民间文化特质显著,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在安庆,泥土中都有黄梅的芬芳

“小时候,父亲会在录音机播放的梅音戏韵中讲述有关黄梅戏的那些人、那些事,我当时听得津津有味。那时候家里的亲戚,街上的邻居每人都能唱上几句。”在安庆长大的王金军对于黄梅戏耳濡目染。学唱黄梅戏也成了当地很多孩子的一门爱好甚至是一份职业,在安庆,有很多教授黄梅戏的特色院校,这些地方成了培养黄梅戏艺术家的摇篮和黄梅戏振兴发展的沃土。

今年20刚出头的杨菲,在“郎对花,姐对花”的黄梅戏旋律中长大,毕业于安徽省黄梅戏学校,现已是望江县黄梅戏剧团的优秀青年演员。她告诉记者,小学刚毕业的时候,望江县黄梅戏剧团正在招演员,年仅11岁的她成了12名新进剧团小演员中最小的一个。2004年,黄梅戏学校毕业后,杨菲正式到剧团参加工作,成功扮演了《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岳云锤震金弹子》中的反串武生岳云、《女驸马》中的春红等角色。

“在安庆,随便捧起一抔泥土,都有一股黄梅的芬芳。从我记事开始,家里的广播就一遍又一遍重复着黄梅名段—《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蓝桥汲水》……”谈及黄梅戏,安庆一名90后大学生深有感触,“父亲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音响,在严凤英朴实圆润的唱腔中洗漱、吃饭,然后上班;傍晚回家,吴琼的醇厚韵味便一直伴随着父亲,直到深夜渐渐入睡。”

今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黄梅调虽然还有着大量的追随者,但黄梅戏舞台剧却相对滞后,编剧人才、作曲人才、导演人才、表演人才都显得较为匮乏。这对于黄梅戏艺术的发展无异于釜底抽薪,“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只有人才队伍越壮大,黄梅戏事业才会越兴旺。”汪志耿说。

“现在多数人更愿意去寻找快速成名的通道,对传统戏曲来讲,招生是比较麻烦的事。”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说。

传统对接时尚,新版《牛郎织女》问世

“黄梅戏不仅是安徽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世界的精神财富,我们将把它制作成动漫搬上银幕。”安徽樱艺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海樱介绍,为了适应孩子们的观看需要,黄梅戏也将被改编为黄梅歌谣的形式,并邀请黄梅戏名角演唱。

面对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快速进程,戏曲的生存空间正在萎缩,民间戏曲剧团最直接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和压力。“戏曲在人们心目中有一个刻板印象:节奏慢、时代远、故事情节单一。我们在创作研发时就想打破这种局面。我们探索的方法是,用现代艺术元素包装,如交响乐、电影手法等,把黄梅戏变成话剧,让观众跟着情节走,看着过瘾听得舒心。”韩再芬说,“在运用现代艺术手段创作新剧投射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理解的同时,传承黄梅戏的经典唱腔。”带着这种想法,韩再芬带领剧院的一批艺术家创作了《徽州往事》。

“最近去看了《徽州往事》,戏里添加了很多现代元素,与其说是传统戏,倒更有一些话剧的味道。全剧的故事情节曲折,时空跨度大,像一部小说。但因围绕情节转,缺少了一些传统戏剧的韵味。”合肥市一位戏迷张大爷评论说。

今年3月,全国首创的3D全息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很多喜欢听黄梅戏的观众戴着特制的3D眼镜去欣赏这一传统艺术,“亲临”天府仙境—巍巍天庭云雾缭绕,婉妙织女游弋天宇,神仙美眷互诉衷肠……传统融于时尚,古典艺术与科技元素嫁接,新版《牛郎织女》以清新绚丽的形象走近了当代观众。

近期部分黄梅戏演出信息

长乐黄梅戏大堂会

时间:每周六19:30

场馆:北京黄梅戏会馆
《贵妇还乡》(吴琼主演)

时间:8月22—23日

场馆:北京风尚剧场

《妹娃要过河》(杨俊主演)

时间:8月27—28日

场馆:湖北武汉剧院

《半个月亮》

时间:9月2日

场馆:安徽合肥大剧院
《雷雨》

时间:9月4日

场馆:北京长安大戏院

《徽州往事》

时间:9月4日—11日

场馆: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
小贴士

黄梅戏的起源

关于黄梅戏的发源地有几种观点,有的认为是起源于湖北黄梅,有的认为就是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在时间上,黄梅戏可以上溯至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年)左右。

黄梅戏的发展

清末民初,经过上百年的发展,黄梅戏积累了36本大戏、72本小戏代表作以及平词、花腔两大腔系音乐唱腔。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的剧本创作、音乐伴奏、演唱技巧有了质的飞跃,整体艺术水平全面提升,从一个民间小戏一跃成为全国著名剧种之一。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艺术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天仙配》、《女驸马》等,把黄梅戏推向一个崭新高度。改革开放以来,《红楼梦》、《风雨丽人行》、《徽州女人》等众多优秀剧目相继问世,黄梅戏已成为安徽省的著名文化品牌和标志性文化形象。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