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年过九旬的著名粤剧演员孔宪珠(人称“胜伯”)病逝,戏行中人纷纷为粤剧界又失去一名老艺人感到惋惜。“幸好,我们通过访谈节目《粤剧往事——名人名家口述粤剧历史》记录了他的资料。”广东粤剧院相关负责人说。羊城晚报记者发现,与“羊城留声机”一同努力抢救历史的,还有广东粤剧院、广州粤艺发展中心、中山大学粤剧粤曲文化工作室等等不同机构的不同项目。
广东粤剧院于2012年启动系列电视纪录片《粤剧往事》的统筹实施工作,目前已完成11集的前期录制,受访的著名演员包括郑培英、刘美卿、关国华、小神鹰、孔宪珠、卢海潮、梁松峰,粤剧著名音乐家黄壮谋,编剧、导演梁建忠、何笃忠以及舞美设计师梁三根等。
该项目负责人梁彦兰介绍,该片是一个系列工程,系列片通过采访粤剧界年事已高、不同行当及专业且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名家口述其亲身经历,摄制成电视系列纪录片,便于日后加以整理、出版,形成多种载体的权威历史资料,使之传诸后世,亦可作为粤剧发展史的佐证资料。
同时,记者了解到,广州粤艺发展中心也成立了“粤剧研究部”,制作“粤剧口述历史”,分门别类对原广州粤剧团离退休艺术工作者及市团以外艺术工作者进行访谈,把他们宝贵的艺坛见闻、从艺经历一一记录下来。据介绍,已完成的访谈片段将分别形成音像和文字材料,于2014年底向社会公开出版发行。
《粤剧古腔、大调及牌子示范教材》抢救传统粤剧古腔
【“羊城晚报”2014年10月23日报道:(原标题“半路师徒”接棒扬艺)】
除了正式拜师,粤剧的代际传承还体现在很多非遗保育项目中,例如,广东粤剧院目前正在整理的《粤剧古腔、大调及牌子示范教材》中,就产生了一些“临时师徒”。
广东粤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粤剧的传统牌子及古腔是粤剧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遗憾的是一直以来粤剧界从未对这些濒临失传的宝贵遗产进行系统的记录整理,老艺人的不断故去提醒我们这项工作刻不容缓。“从抢救粤剧史料的紧迫性考虑,我们组织统筹拍摄制作10集电视纪录片《粤剧古腔、大调及牌子示范教材》,邀请广东粤剧院的老一辈艺术家示范演唱(奏)粤剧濒临失传的传统牌子及古腔,制作成具有历史价值的、权威性的粤剧教材资料,让后辈分享粤剧保护和传承的成果。我们还会选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演员一同拍摄教学全过程”。
国家一级导演兼“师父”梁建忠表示:“作为第一届粤剧学校学生,以第一任校长白驹荣为首众多前辈的言传身教令我们终身受益,六年间的系统学习确实积累了大量传统的粤剧知识。但这一类资料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材,随着时间的推移,懂的人越来越少了。我唱出来,是希望能够给大家听到以后,能珍惜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好东西,或许它不一定完全适应现代粤剧发展,但传统的东西只有传承下来,才有创新可言。”
作为“徒弟”,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五届梅花奖获得者、著名粤剧演员蒋文端告诉记者:“我们从粤剧学校毕业,学校里也会学一些传统曲谱,但在没有舞台实践之前,很多时候很难把这些生硬的乐谱灌进脑子,反而是现在,表演过那么多的戏剧角色后,更懂得品味传统古腔的韵味,学习的愿望会更强烈,理解也更深。不断‘归零’不断回归传统对再投入舞台演出也是一种帮助。”
据悉,《粤剧古腔、大调及牌子示范教材》整理的曲目包括《困曹府》、《和番》、《打扫街》、《石榴花》、《骂玉郎》、《秋江哭别》、《六郎罪子之罪子腔、穆瓜腔》、《甘露寺》等。“我们用半年的时间去整理唱词、曲谱,先形成文本,然后由导师带着青年艺员学唱学奏,这本身就是传承的过程。”院长丁凡说,“然后,我们将把这套教材以电视片的方式制作出来,辅以曲谱及唱词文本,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资料,学习者可以对照电视片中的字幕像唱卡拉OK一样地学习。”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