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我生长在黄梅戏的故乡,安徽的潜山县,10岁半的时候我被招生招到了安庆。在这块土地上,我生活了30多年,也就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变化巨大,各方面发展都非常快速,但我为什么一直坚守在这个领域?是因为我喜欢黄梅戏,我爱黄梅戏,黄梅戏是一个非常优美的剧种,而且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使黄梅戏发扬光大,使得这样一种优秀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这段讲述来自中国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韩再芬。黄梅戏,早期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兴起于清朝中晚期的安徽、湖北和江西一带,兴盛于安徽安庆。这是一种集舞蹈、演唱于一体的戏曲表现形式,无论是“舞”,还是“唱”,都要求演员拥有深厚的功底。
“戏剧通常都是以歌舞演故事,舞之蹈之,但是像水袖这些技巧,真的非常难。黄梅戏不仅仅是歌唱,它还有舞蹈(的部分),这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戏剧文化里的精髓,必须要有这样的功夫,才能够呈现出好的艺术状态。”

正如韩再芬所说,黄梅戏中不光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同时也是形体的艺术。与许许多多中国的传统技艺一样,都是需要经过日积月累的刻苦练习才能够成就的。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对于演员来讲,保持身形与嗓音,则意味着他们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忍耐,“作为一个演员,他的身体就是表达的工具,所以无论在哪个环节他都应该非常地珍重,嗓子固然重要,但其他方面也同样重要,比如说身材,比如说保持好的面容,还要有内在修养的提高。没有内在的修养就无法更好地表达人物。所以我们演员是台机器,我们必须时常给这台机器‘上上油’。”

作为中国黄梅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韩再芬对黄梅戏投入了她全部的爱,不仅仅是因为她从小与黄梅戏结下的不解之缘,更是因为黄梅戏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她。正入她所说,长久以来她在安庆不断地推动黄梅戏的发展,除了她付出的努力,我们可以说这块土地也为黄梅戏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然而有趣的是,正是因为黄梅戏是一门由民间兴起的艺术,关于它起源的确切地点,至今仍无定论:“目前对黄梅戏的渊源仍然没有定论,主要分为湖北和安庆。有这样一说主要是因为湖北有个黄梅县,湖北是面水背山的一种地势,当地的人们主要还是以采茶为主,所以黄梅戏源于当时老百姓上山采茶时一种即兴发挥的曲调,没有定式,想怎么唱怎么唱。

后来到了清中期以后,那个地方出现了旱涝灾害,老百姓就出来逃荒,而安庆是皖鄂赣三省的交界地段,这三个地方的老百姓都会唱采茶戏,这就造成了起源的争议。现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时说,一种是因地说。因时说是指安庆本地,黄梅时节连续阴雨,家家户户就会搭台唱戏,不出去劳作。因地说就是指湖北带过来的采茶调。所以黄梅戏究竟源自哪里,仍然没有定论。但是黄梅戏的确是在安庆发展、兴盛和繁荣的。”

安庆作为让黄梅戏这一艺术形式得以发展、兴盛和繁荣的地方,一座黄梅戏博物馆的落成也体现着这座城市对于这一艺术的重视和保护。在这里,你不仅能够看到用老式放映机播放的著名黄梅戏剧目《天仙配》,看到早期黄梅戏演出所穿着的戏服实物,更可以了解到黄梅戏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多世纪以来诞生和发展的曲折历程。而提到黄梅戏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同光十三绝”:“‘同光十三绝’,也就是徽剧——包括京剧等戏曲的13位奠基人,其中的程长庚,也就是京剧的鼻祖,他是咱们安庆的潜山人。他们十三位就是把我们的徽剧和昆曲这两大主要的成分杂糅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京剧。徽班进京之后,才出现了一个空档期,这个空档期就为黄梅戏的早期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

清朝中期,四大徽班进京,大江南北的城乡舞台顿时冷落萧条,强大的演出市场吸引了皖河流域的众多农民、手工业者走上了乡村草台,他们用当地的乡音俚语演绎着当地的乡风俗事,娱己娱人,抑恶扬善,用采茶调、花鼓腔、佛调道情、民歌小唱唱之歌之,传情达意。在青阳腔、徽调艺人与班社的引领和帮助下,黄梅戏渐进地形成了它最初的方向也基本形式。到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也就是18至19世纪,一个新的戏曲样式已悄然兴起。之后,一个个民间演绎群体相继从乡村走向集镇,从草台走向都市,从安庆走向外省。“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折”是几代艺人百余年的艺术创作和积累。在黄梅戏中,“大戏”指正本戏,时长较长,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场;而“小折”则指小的折子戏,时间不长,一场大概只有几十分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庆黄梅戏继续发展。从城内的民众剧院、胜利剧院到周边县乡的各种班社;从1952年赴上海参加华东区小戏调到1954年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黄梅戏从乡村小戏跻身于全国知名剧种行列,黄梅戏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闹花灯》,这些精品剧目人们都耳熟能详。

1978年以后,黄梅戏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全国许多地区相继建立专业的黄梅戏剧团,黄梅戏逐渐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剧种。老一辈言传身教并继续艺术实践,让新一批黄梅戏新秀能够脱颖而出,其中就包括节目开头提到的艺术家韩再芬。

韩再芬在自己的黄梅戏生涯中,演绎过许多著名的剧目,其中代表作包括《女驸马》、《杨贵妃》、《孔雀东南飞》、《徽州女人》、《徽州往事》等等。但无论是哪一个角色,无论角色或大或小,她都付出了她全部的爱:“对于我来讲,我演过上百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有舞台剧、电视剧、电影,还有小品,非常的丰富,所以我觉得演员这个职业让我感到非常幸福,因为我演一个角色就要走完这个角色的一生,就要去体会她所经历的一生,所以对于我来讲,我接受的每一个角色我都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爱,所以每一个角色我都非常喜欢。”

正如她在创作《徽州女人》、《徽州往事》这两部原创黄梅戏时所坚信的一样:“黄梅戏的本质是自由、真诚、质朴、灵动,它一定死不了,在不久的将来,它还会兴盛。我对我们这个剧种充满信心……我就是一个跑步的人,在黄梅戏的道路上,不管别人比我跑得快还是慢,我只知道自己在均匀而持续地跑着,心无旁骛,不因路旁的什么东西而受到影响,只是一直在跑,这种感觉很美妙。”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