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豫剧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唐派骄子——宋子根

作者:史国义 贾高峰

那唱腔,挺拔明亮,铿锵阳刚;

那音韵,似龙吟虎啸,如行云流水;

那旋律,穿云裂石,金声玉振。

——作者对唐派艺术小结
“南国的桔子树英姿豪迈”,一句铿锵有力极具穿透力的唐腔刚刚落下,全场观众席上齐刷刷像刮风似的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咔咔”的相机声,“—好、—好”的欢呼声,刺眼的闪光灯,声光交错,群情激越,整个剧场沸腾了!这是发生在2004年11月8日郑州英协剧场省会人民纪念唐派艺术创始人唐喜成先生诞辰80周年晚会上的一个场面。有诗为证“一腔屈原镇剧场,梨园方知有宋郎,天籁唐腔宽厚亮,传承发展书辉煌”

演唱者——宋子根。

那时的他,刚刚进入而立之年,也是拜著名表演艺术家、须生泰斗、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唐派掌门人贾廷聚先生为师的第4个年头。

质的飞跃,使他步入了连年丰收的年份,2001年12月27日,获得河南电视台“英协杯”青年戏曲演员大赛金奖;2005年获河南省“郑煤杯”戏曲大赛一等奖;2007年获得河南省教育系统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07年10月参加中国戏曲“红梅奖”大赛,荣获“金花奖”;2008-2010年,荣获“河南省十大听众最喜爱的青年演员最具实力奖”。

现在的他,已步入不惑之年,但他已经是中国戏曲最高殿堂——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更是唐派第三代的佼佼者。

他的成长路上,充满了坎坷。

用他的话说:“路是靠披荆斩棘、艰难跋涉走出来的,虽然耗费心血,虽然满身伤痛,虽然有苦又累,虽然有曲有折,但我情愿。”

家庭的贫困,没动摇他学戏的决心,他忍受着同龄孩子无法忍受的痛苦,在戏曲圈里跌打滚爬十几年,终于站到了舞台中间。

1971年,宋子根出生于河南许昌县灵井乡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自幼兄弟姐妹5个,他排行老五,他的哥哥姐姐少年时代是在动乱中度过的,虽说也上过小学、初中,但在那个批判教育至上的年代,学生是学不到真正知识的。

1977年,四人帮被粉碎了,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这时的小子根被父亲送入了临村小学,父亲对他的哥哥姐姐说,你们在那个年代没学习好,咱们今后可不能把子根给耽误了,一定要供他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父亲心里清楚地知道光靠一天挣10分工是供不起他上学的,痛苦的表情始终未当着孩子的面表露过,在孩子面前还时不时哼唱几句,以掩饰自己的无耐,子根看到父亲高兴的样子,也鹦鹉学舌似的跟着父亲的腔调喊几句,在上学路上,回家途中,不时哼上几句梆子腔,这一哼不打紧,结果他像着了魔似的,不能见村上喇叭有唱戏的声音,喇叭里一有唱戏的节目,他就停下来仔细地听,听着听着就认真地跟着和着唱开了。到了小学六年级,家里的困境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撞击,为给他筹学费和书本费,父母亲不得不等着鸡一次次地下蛋来凑集,八口人住着三间土坯瓦房,哥姐都大了,因没钱把房间用砖隔断,只好在一大间里用几条单子隔开睡觉,子根与哥哥在不足一米高的小阁楼上睡觉。家庭的经济窘迫与贫穷,使小子根萌生了辍学回家种地为父母分忧的想法。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发现村东头的墙上贴着一张招收戏曲学生的广告,他喜出望外,一路小跑回家,告诉了父母,谈了自己的想法,虽说父母不太情愿,但看到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得不同意子根的请求。第天,父亲在信用社贷了40元,把家里多年积蓄的40元,凑够了80元学费,带上了150斤面粉,走了6公里来到大郑庄,从此子根开始了戏校生活。

穷人家的孩子是不怕吃苦的,踢腿、下腰、飞脚、旋子、小空翻、喊嗓……一天三练,他每次都是带头练,提前完成练习任务,脚肿了用热水泡泡重新练,皮肤檫破了抹上点碘酒红药水继续练,基本功练了近二年,老师夸他进步大,学生们都待见他。两年后,学校开始给他们排戏了,做、打和身段要求都基本上没问题,最困难的是文化基础差,有些唱词不理解,背起来很容易忘,在演出中由于不懂唱词的含义,表情和唱词的意义形成两张皮。一次排《何巧娘》,子根饰演一个花花公子,唱词是靠死记硬背的,可在上场后,唱词忘了,站在舞台上脑子一片空白,记得那次是老师第一次打他,用脚把他踹翻在地,跪在地上再踹翻,再跪在地上,他整整跪了一个小时。从那次起,他发奋学习文化知识,每分配一个角色,他都要先找老师、找同学问懂弄通难理解的唱词,说起来也怪,他说从那以后,从没忘过唱词。

1984年,三年私塾戏校毕业,投靠了商水县城关镇曲剧团,在团长面前打了一个飞脚旋子,团长说:行,就把他收下了。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练功把左臂摔骨折了,到医院花了50元打了石膏,那个团的团长很同情他,也很照顾他,没炒他鱿鱼,还让在团好好养伤,他抱着伤臂天天哭,认为终身残废了,住在牲口圈里,身上又生了疥疮,嗓子也开始倒腔了,为不成为好心团长的累赘,他告辞剧团回到了家里。

几个月过去了,伤逐渐好了,学戏之心又开始复苏了,他给老父亲要了20元钱,漫无目的的跑,后来到周口,恰巧新郑市曲剧团在那里演出,他毛遂自荐给团领导说了自己的想法,这个剧团是国营的,收演员考试课目比镇剧团多,一个叫刘红照的老师让他踢腿、下腰,来了几个飞脚和旋子,看他一个个做的认真在行,便收下了,一个月18元工资,当时那高兴劲就别说了,发工资时,拿出两元钱到街上买了两包烟,准备回家给父亲带上。在这个团整整跑了两年龙套,嗓子又没喊出来,1988年又跟着刘红照老师到了鹤壁矿务局文工团。

矿务局文工团是个豫剧团,这时的子根的嗓子也喊出来了,他决心要学唐喜成、贾廷聚,要演皇帝,他要站到舞台中间,唐派唱腔开始在他心中扎根了。那段时间,剧团正在排练《王莽赶刘秀》,“汉平帝”不但唱、念有词,而且有身段表演,技巧展示,其中“甩发”、“僵尸”、“髯口功”等高难度的技巧功夫,他为演上这个“汉平帝”,天天住戏后,一人在打麦场上练,一练就是2个小时,他为练“倒尸虎”转换到“僵尸”的功法,他摔打了200多次,时间整整3个月,终于练就了这个使身体旋转360度的高难度技巧动作。当他给业务团长提出来想演汉平帝后,团长连说了几个去、去、去,但他没有灰心,第二个台口又提出了申请,又没有批准,到了第三个台口,记得那是河北永年的一个农村,可能团长认为在这儿即使演砸也影响不大的缘故,出人意料提出让他演主角,他上场后,全体演职员都站到了舞台边观看,他的出色表演把大家都惊呆了,团长和老师夸他,同事们祝贺他,从此,他站到了台子中间,开始当主演了,唐派唱腔也开始在这个团发扬光大了。

由于文化体制问题,建设性的意见得不到采纳,自己的事业发展也受到了限制,为继续拓展自我空间,他要继续深造。199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安阳艺术学校录取,在唐派唱腔上,他开始了系统练习。家庭的困难,提供不了学费,为上学他摆地摊卖过衣裳,卖过饭……
子根就是这样度过了一道道的难坎,度过了人生的一道道难关。

唐派艺术的精髓是啥?他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从演员到学生,从学生到老师,再从老师到学生,他一次次地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

唐派艺术的精髓是什么?那就是唱腔要有阳刚之美,挺拔明亮,毫无脂粉之气,而且刚柔相济,收放自如;那音韵,似龙吟虎啸,如行云流水,余音绕梁。那抑、阳、顿、挫,那做、那念、那打……都有唐派艺术的诠释和注解。

唐派艺术所以能够在大半个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并享有无生不唐、十生九唐之美誉,是他那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戏剧市场不断萎缩的今天,观众群在减少,政府关注度在减轻。作为唐派艺术的第三代传人,宋子根非常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作为一个艺术传承的教师,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要不断对唐派艺术创新的伟大意义。几十年来,他不断地在学习,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索,从演员到学生,从学生到老师,再从老师到学生,他一次次地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

让我们看看他几十年来探索实践的轨迹吧:

1988年——1990年在鹤壁市矿务局文工团任演员

1990年——1994年考入安阳文化艺术学校戏曲表演专业,1991年在《飞夺泸定桥》中饰演匪排长,在北京中南海演出受到张震、杨成武、李德生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省文化厅艺术处刘敏言处长表扬他演的虽是个小角色,但他演的认真,非常有内在,人物到位。

199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教师可不比当学生,尤其他这个中专毕业生教中专学生,备课的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教授学生一节课,他要付出5-10天的时间备课,他有一信条:不能误人子弟。

1996年考入河大音乐专业(函授)

1998年,他随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宝英率领的慰问团,前往祖国宝岛台湾进行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演出,他在《打金砖》、《三哭殿》、《七品芝麻官》中饰演主要角色。
2000年,他拜著名表演艺术家唐派掌门人贾廷聚为师,在郑州行三叩跪拜大礼,正式成为唐派第三代传人。

2003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本科班

2004年,在郑州参加省会群众纪念唐喜成诞辰80周年活动,饰演屈原,一出名段演唱轰动郑州。

2005年,参加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河南戏曲流派暨名家名段大型演唱会。

2005年11月,在郑州英协剧场,举办宋子根折子戏专场演唱会。

2006年,在郑州英协剧场相继饰演《血溅乌纱》中的严天明,《包青天》中的韩琦。
2007年,参加由河南电视台《梨园春》举办的英协戏曲周活动。

2007年12月,在无锡参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迎春电视戏曲晚会,在《满江红》中饰演岳飞。

2008年6月,在安阳市电视台演播大厅举办宋子根专场演唱会。

2008年12月,在郑州香玉大舞台举办宋子根折子戏专场演唱会。

2010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二年多来,在逯兴才、马玉璋、杜鹏等导师的教授下,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010年,他辅导学生段路阳的《徐策跑城》,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少儿戏曲梅花奖比赛,获得金奖和老师辅导奖。

2011年,参加河南省第一届听众最喜爱的十大青年演员颁奖盛典晚会。

2011年参加《唐派声腔艺术讲演会》。

2011年12月参加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硕士研究生班荟萃晚会。

2012年在河南艺术中心参加《中华唐迷聚中原》演出,受到来自中国8个省市的唐派追随者的好评。

2012年12月6日,在安阳举办宋子根戏曲专场演唱会。
2012年12月7日,在安阳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唐派宋子根戏曲表演艺术研讨会。

2013年,举办全国唐派共同学培训班。

2014年,参加纪念唐喜成大师诞辰90周年举办的《廷聚唐派经典演唱会》出演关公

2014年,举办唐派骄子宋子根个人折子戏专场演唱会。

习与创新精神。

镜头三:《汉津口》片段。《汉津口》是著名京剧折子戏,是红生的代表剧,为把此剧移植为豫剧,宋子根可算费尽生机,他把京剧一招一式的身段,表演的淋漓尽致,他在安阳个人演唱会上演出这一剧目时,得了个满堂彩。从此,豫剧又多了一出红生折子戏。

“德”是唐的“灵魂”,德艺双馨是他一生遵循的座右铭

“唐”是唐王的“唐”,有血有肉情意长;

“唐”是大堂的“唐”,出神入化正气扬;

“唐”是蔗糖的“唐”,甜透了人的多少时光;
摘自王怀让《那个“唐” 》013年,举办全国唐派共同学培训班。

2014年,参加纪念唐喜成大师诞辰90周年举办的《廷聚唐派经典演唱会》出演关公

2014年,举办唐派骄子宋子根个人折子戏专场演唱会。

他就是这样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创新。其中对我们印象最深的有几个片段展现给大家。

镜头一:《屈原》片段。南国的桔子树英姿豪迈……在这段戏中,他在唱腔上揉进了豫西调,唱起来尤显优美,甜润,高音不亢,低音不燥。在扮相上采用了越剧的化妆法,他的表演洒脱、帅气、迷人。这出戏在多次演出中,成了唐派艺术的精品,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镜头二:《寇准背靴》夜访片段。这段戏没有大段的唱腔,但要求演员通过揣摩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动作显示出剧情,这出戏是贾廷聚老师传授给弟子的剧目,子根不但准确掌握了老师所授的动作,而且在很多方面有所创新,圆场是这出戏的基本功,只见脚掌移,不见脚跟起,宋子根快步如飞,靴子跑掉一只,拾起来蹬了几蹬未穿上,就把靴子用特技手法抛到肩上5米的高度,再跑入场中,靴子准确地落到肩头上方,子根顺势一蹲,一个白鹤亮翘,顿时掌声聚起。当“柴郡主”停下来观察身后动静时,“寇准”顿时停步,以揣摩“郡主”的心思,用高难度的帽翅功展现其心理活动,从刚劲有力的单翅互动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双翅翻飞,使剧中人物寇准此时此刻得知杨元帅的下落后的兴奋心情,用帽翅技巧得以外化。这不是单纯的耍技,他是用非常的符号,来表达人物的内在情感,这些都表现了宋子根的刻苦学事业有成,宋子根的名字也随之蜚声中原,在成绩面前,他没有陶醉,他更没在一个个奖杯面前喜形于色,他是贾廷聚老师的弟子,他是逯兴才老师的学生,他从老前辈的身上看到了他们的“伟大”,看到了他们的“为人”,他要向老师那样对事业、对观众、对家人、对同事。他把贾廷聚老师作为德艺双馨的楷模,他把贾老师的“贾门弟子规”作为训律严格要求自己。在谈起这个事的时候,子根要求我务必把贾老师的师训写到文章中,我答应了他的请求。

贾廷聚老师的做人准则:

对党和人民要尽忠心;

对父母师长要奉孝心;

对朋友同仁要讲良心;

对事业要有坚忍不拔的决心和信心。

唐派贾门弟子规:

凡我唐派贾门弟子,

做人须知宽忍让,

学艺务求高精专,

台上要艺不要命,

台下人人皆我师。

子根同志把这些训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任教期间他常说,老师决不能误人子弟。有件小事,足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他为上好一堂身段课,本来这是他的强项,可随时上堂授课,可他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即使再熟的课目,也必须备好,示范动作不能有半点马虎,他照着镜子把教课的每一个动作做了一遍,才放心上课。“山膀”是一个演员最基本的身段动作,要求膀臂拉平,四指并拢,虎口张开,手腕向里扣,肩膀要放松,两眼平视向前看,挺胸立腰,吸小腹,收臀部,丁字步,子午式相,动作要规范,要美,就这么一个动作,他都会不厌其烦地为每个学生纠正和示范。截止现在子根培养的学生达300多名,有数十名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有的也在院团担任主演。凡是经他调教过的学生,一招一式都很规范。他对他的13名徒弟更是要求严格,他对弟子们说,作为唐派传人,必须遵循老师训规,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艺,如果做人不讲道德,艺术水平再高又有什么用呢?

2005年,他举办个人演唱会,邀请了30人提前一周进行的排练工作,准备19号演出,在排练的关键时刻,16号他哥打来电话说父亲病危,实际已经逝世,他怀着巨大的悲痛,安葬了老父亲,第二天早晨又赶回郑州,没有耽误排练的进程,19号汇报演出结束时,他在舞台后大哭一场,河南电视台记者采访他时,仍是泣不成声,他哭诉着说老父亲对他的爱,诉说着老父亲对他工作的支持和付出,本打算这次演出要把父母接到郑州看看儿子的出息,谁知父亲永远离去了,直到现在谈起此事,他心里仍很愧疚。

子根的事业有成,但生活仍很贫困。

目前,他仍然住在90年代单位的集资房里,95年交房款时虽然房价只有5、6万元,当时对子根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但他借了亲戚朋友20多家,还从银行贷了5000元,直到2010年才还清,其中有他3年写对联挣的6000元。

谈起这个事,他只是淡然一笑:“我很知足,戏曲事业是我一生所追求的,生活再苦再累我都会永不放弃”。
多么淳朴的语言啊,多么高尚的觉悟和情操啊,采访时我对他肃然起敬,久久地望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他用自己的行为给我解读了什么是德艺双馨。

他描绘了未来的蓝图,他说这是个梦,但我们坚信,他的梦定会成真

采访接近尾声,我问他今后的路子怎么走,他描绘了未来的蓝图,他说这是个梦,但我们坚信,他的梦定会成真。

“我作为唐派第三代传人之一,有责任、有义务对唐派艺术发扬光大,现在唐派艺术虽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随着戏剧市场的萎缩,观众群也逐步在缩小,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一民族文化的奇葩将会消失,2013年为了振兴戏剧事业,发展唐派艺术,子根感觉到任务重大,责无旁贷,自筹资金成立了自己豫剧团,每年演戏约400多场。排演了唐派的传统剧目,计划近期再排一下《布衣巡抚魏允贞》和《访帅出征》,为了吸引更多的更广泛的戏迷观众,培养更多的唐派弟子是今后一段的主要任务”。

他谈到这里,眼前突然一亮,话锋急转,说2014年8月廷聚唐派艺术交流群成立后,全国各地热爱豫剧的朋友都经常在群上切磋学习,并定期请专家在群上授课,对唐派的艺术借鉴和相互学习提供了一个家园,在互联网时代,有这个群传播和学习的阵地,实在是太好了。

他开心地笑了,笑得是那么甜蜜和灿烂!

最后,对于这样一个为了传播唐派的佼佼者,我们想说,扎根基层,做群众最需要的戏曲文化传播者,这是使命,也是价值,值得每个人为你鼓掌。

豫剧唐派骄子——宋子根

唐韵骄子 宋子根 挚友制作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