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再芬是一个特有事业心的演员,是一个特有”野心”地演员,有魄力,锐意进取,大胆改革,为黄梅戏的辉煌呕心沥血,为此还博得一个”韩大胆”的外号。

也许有人说再芬太“大胆”了,不知天高地厚了,可是我却认为作为一个戏曲演员,能有这样的胆识和想法是十分难得的。她把黄梅戏当成是自己毕生追求的皓首穷经,虔诚的守护着安庆的那一片小天地,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举起黄梅戏创新改革的大旗,单凭这一点就值得尊敬佩服。

作为当今黄梅戏的领军人物,再芬从《徽州女人》开始,她就做出不符”常伦'的创新改革, 掘起传统的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表达另外一种人文思想。作为一个艺术家,她要传递的不仅仅是悦耳的唱腔,优美的身段。通过戏曲这种媒介,体现一种人文关怀,以古喻今。将徽州地域文化融入戏里,再通过戏传达徽州文化,这就不仅仅是一部黄梅戏了。

对于戏曲改革,戏曲的文化氛围决定了它的改革不能像经济的改革一样大刀阔斧,而是需要慢一点,稳一点,一方面戏迷们喜欢后辈演员们中规中矩的向前辈一样演戏,另一方面又希望看到能让他们眼前为之一亮的东西。这就需要把握好改革的度了。步子走得太小,没有什么价值(一个演员的艺术青春能有几年呀?);步子走得大了,戏迷们接受不了。提起改革,创新,只能在其他艺术门类中吸取营养,天衣无缝的嫁接进黄梅戏,但是又有部分戏迷,别说是对唱腔进行创新改革了,哪怕只是身段上一个小小的踢腿,也要反对。整天高喊戏曲振兴,但对任何一点不符合传统的元素,都是一通猛砖。说什么唱腔不能改,身段不能改。那还有什么能改?还谈什么振兴戏曲?
为什么黄梅戏在90年代走下坡路,自《徽州女人》后又上一个高峰。难道这是人们思想的改变?是人们品味的更新?还是娱乐文化缺乏,没什么好玩的了转而全看戏了?这与韩再芬的改革创新是密不可分的,她吸引了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黄梅戏迷队伍中,使黄梅戏不仅仅在40以上的人群中流行。

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再芬的改革创新逐渐被广大戏迷接受的时候,也要部分戏迷(多数是老戏迷,少部分*迷,也有一部分演员之争的恶意捣乱)不能接受,并逐渐的形成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在网络上尤其盛行。

成也好,败也罢,黄梅戏需要有这么一个人,需要一个扛起黄梅戏改革大旗的人 ,需要一个顶着“枪打出头鸟”的压力,还是一往直前的走的人,为黄梅戏奔忙,呐喊的人。
从古到今,都是这样,还有许多人因为坚持改革而奉献出生命的呢!商鞅变法被五马分尸,王安石变法贬官流芳,这样的例子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多如牛毛。但历史不依然给了他们客观的评价吗?

我们后人来看古代的那些改革,都是非常理性地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评析的。

对于韩再芬的改革,为什么也不能用这种眼光呢?

大家也应静下心来,讨论讨论,不能太带着自身的主观色彩,不然对再芬是不公平的。
如果实践证明,韩再芬的改革是完全正确,且完全有必要的,大家就都应该为了黄梅戏的前途来支持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嘛。

如果改革有不妥之处,我想大家也不能太容不下,各方戏迷可以开动脑筋,帮她完善改革,众人拾柴火焰高,再芬毕竟也是一个凡人嘛。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