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剧的魅力——黄梅戏
通过学习一学期的中国传统音乐简明史,对中国的从古至今的传统音乐等一些表达形式都有了一些比较清晰的认知。民间歌曲、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宗教音乐。无一没有一个是没有代表性的,和现在音乐相比起来,我觉得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音乐类型是那么的有深度、韵味。
可是作为一位安徽人,我更喜欢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音乐中的黄梅戏。黄梅戏的发展等等一些知识点,我都查阅了不少的资料。以下是我觉得比较准确并且比较普及的知识点。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安庆地区,戏曲语言为安庆方言。一百多年以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梅调”也叫“采茶戏”。早期黄梅戏的演出剧目,大多为老艺人自编自演的反映底层民间生活的小戏。本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加入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发掘与再创造的行列。黄梅戏真正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张云风等一大批优秀表演人才,《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就是这一时期所产生的代表性作品。黄梅戏的再度繁荣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相互交融的时代,是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也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迅速提高的时代。黄梅戏《红楼梦》所走过的戏曲主题深化道路,在20世纪末的时代氛围中得到更加广阔的延伸。
说到黄梅戏的声腔,黄梅戏有两大声腔体系——花腔体系、平词体系。花腔体系脱胎于民歌小调,属曲牌体;平词体系渊源于高腔、弹词、罗汉桩、道情、吹腔、徽调、京剧等声腔,属板腔体。这两大声腔体系,都植根于安庆地区的声腔土壤。黄梅戏表演形式,在学习借鉴昆曲、京剧、徽剧等大剧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若说到黄梅戏语言在塑造艺术形象,渲染艺术情境,迁移默化的“寓教于乐”的艺术功能:1、黄梅戏的语言具有“山歌”体的内在韵律美。2、黄梅戏的语言语近情遥,脍炙人口。3、黄梅戏语言的乐天夸张化倾向。4、黄梅戏语言充满了当时现实社会的哲理经验之谈。5、黄梅戏语言中的一些独特用法:如“呀嗬啥,依嗬呀”之类。
大家都知道黄梅戏的语言是最具有独特性的,那是因为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方言。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句数不一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一句便成偶数。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官话唱念。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官话唱。
它虽然是个地方剧种,可是黄梅戏也是也是一个具有多样性风格的戏剧。受到应接不暇的当代艺术风格的启迪,踏着二度繁荣的艺术足迹,世纪之交黄梅戏的再度繁荣在风格追求方面显现出强烈的多样化意识。近年来,优秀的黄梅戏剧目被搬上荧屏和银幕,已经不再是对舞台景象的简单复制。黄梅戏剧目得以用“音乐电视剧”和“电影故事片”的身份走向观众。而且,黄梅戏电影和电视剧在影视美学追求上努力突出画面的多义性,尽量强化唱腔的唱歌性和表演的平实性,当这些追求受到充分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渗入舞台时使得黄梅艺苑更是“万紫千红总是春”。 从艺术角度对黄梅戏的再度繁荣做出归纳和梳理之后,需要立即提出黄梅戏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黄梅戏今后的发展任务将会更重,也更加艰巨。
21世纪的今天,黄梅戏已经不是指代表地方出演在各大晚会中了,已经可以代表具中国特色的地方戏剧在国外传承中华文明了。作为90后的我们,现在我们可能更多的听的是流行歌曲,当然这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代的一种文明吧。可当我再次听到黄梅戏,会想着当时的历史,当时的社会环境。由衷的感到,这是个多美伟大的艺术啊,是这样的唯美。所以当代的我们也要了解这些曾经辉煌过的艺术历史,并且我们也有义务去保护这些没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华艺术。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