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陌路相逢骋荒谬,露水夫妻暂风流。谁知真情难放手,唤醒心底万种柔。”这是重庆政协委员谭小兵最喜爱的川剧《李亚仙》中的一段唱词。21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谭小兵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透露,川剧已进入中国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有望为重庆和四川再添一例世界级非遗。
早在2006年,经国务院年批准,川剧(重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谭小兵透露,目前由重庆与四川联合申请的“川剧”项目已进入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预备清单。
谭小兵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一个项目,获此殊荣并不容易,“道路还很艰辛,但我们会继续推动川剧早日申遗成功。”
作为重庆非遗研究专家,谭小兵曾多次赴国外宣传川剧文化历史。他说,重庆川剧的根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巴渝歌舞”,及至清代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后,形成了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
“川剧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变脸、喷火、水袖等技艺的搭配,更是在中国独树一帜。”如同很多曾经辉煌的传统文化一样,川剧在当下日渐式微,与年轻人的“弄潮”思想大相径庭。但谭小兵认为,“川剧是不会过时的,川剧保存的是生、旦、净、末、丑、声腔、韵律等传统表现形式,但川剧的创作是包容的,可以是古典爱情故事,也可以是现代的工作、生活。”
重庆作为川剧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在传承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谭小兵介绍,由中国著名川剧艺术家沈铁梅任院长的重庆川剧院成立于1951年,打造出《金子》《李亚仙》《灰阑记》《乔老爷奇遇》等数以百计的优秀剧目,讲述当代人生活故事的川剧《金子》更是赴境外演出200余场。
谭小兵告诉记者,为培养重庆川剧的后备人才,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重庆一些小学建立了川剧传承教育基地。川剧协会还组织专家编写校本教材,尝试将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编成川剧来唱。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