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沪剧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老中青三代沪剧人白玉兰戏剧论坛共话沪剧情怀

昨天,第2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论坛在马兰花剧场举办,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偕徐伯涛、孙徐春、华雯、王文、洪立勇等中青年沪剧演员,共话沪剧情怀。

论坛的议题围绕几代沪剧人的追梦情怀,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关注当下,不断创新。华雯是《挑山女人》的女主角,这部现实题材作品自开演以来以其较高的艺术质量获得好评,昨天的论坛上,华雯以自己30年来的艰辛沪剧路,讲述这样的成功并非偶然—上世纪90年代初,沪剧市场萎缩,作为宝山沪剧团团长的她必须找出路,“我想试试现代戏,当时想到《罪与泪》,这个题材是关于打假的,结果非常顺利,演了280多场,剧团就这样慢慢有了起色”。尝到甜头后,华雯很快又有了灵感,跟上海市公安局合作《缉毒女警官》,“这个戏后来演了380多场,还特别排了一个学生版,因为社会效益非常好,市公安局还奖励了剧组11万元”。

华雯认为,“当下有很多题材值得关注,曹禺写的《雷雨》,其实也是一个现代戏,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王盘生谈到沪剧的现在和未来时认为,沪剧求发展一定要关注当下,瞄准未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创新,要有梦想”。

在本届“白玉兰奖”入围名单中,沪剧演员在各奖项上几乎均有斩获。王盘声获“白玉兰”特殊贡献奖;华雯、王文以《挑山女人》一剧分获提名主、配角奖。上海沪剧院最新一代演员洪豆豆以《雷雨》中四凤一角入围新人配角奖。

为讨生活,误打误撞走进沪剧世界

说起如何走进沪剧世界,沪剧演员各有一段不同的情缘。对王盘声、王文这一老一少来说,走进沪剧界首先是为了生存;而他们能在沪剧道路上走得这样长久,则是因为从心底里爱上这门艺术。

王盘声回忆,自己15岁时,为了讨生活由姐姐引荐拜了滩簧师父。但当时申曲开始风靡,他就一边向滩簧老师学习,一边自学沪剧泰斗筱文滨的唱腔,并向邵滨孙等人偷师。“老师是个老好人,就是胆子小了点。那时候,他学沪剧几年了,师父叫他唱,他总是躲在角落,不大唱。人家说这个小鬼学不出师了。”

而在《挑山女人》中饰演成子强的王文,却也是为了“吃饱饭”才走进沪剧世界的。“我是宝山罗店乡下农村的,小时候我们姐弟三个老是吃不饱。我妈妈说有本事,你去市区当工人,就能吃饱了。所以上海戏校到我们学校来招生时,我就报名了。”王文说,“报名后,村里很重视这个事情,村长还到我家里,说要去戏校这件事厉害。那时候没有公交,我坐着拖拉机进城,又走到宝山少年宫。我胆子大,唱了一首歌,就这么误打误撞进了戏校。”

热爱沪剧,坎坷艰辛都成人生财富

几十年来,在沪剧的道路上,很难有演员走得一帆风顺。

30多年里,华雯演过小姐、警察、英雄、村妇,演过外国的、中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题材,塑造了大大小小40多个艺术形象。“现在想起来,以前经历过很多苦难。到今天为止,我的两根肋骨还断着。有些年,我们的演出密集到1天4场、3天9场。有时候我想,这样子去演出,对艺术还能爱得起来吗?我熬过来了,现在回头再看,觉得艰辛反而成了我的一笔财富。”

对王文来说,生活的压力曾让他一度放弃艺术道路。1997年、1998年,他一个月工资400元。“我那时候已经买房了,每月要还911元贷款,没有工资,就没法活了。”王文说。他离开剧团,在外面找了一个月薪两三千元的销售工作。“但沪剧始终萦绕在我心头。推销产品时,看见那些阿姨喜欢沪剧,我就唱给她们听,希望能多买一点东西。”他始终记得,离开剧团时,华雯告诉他,“什么时候想回来,就回来。”最终,在还完贷款后,经济压力减小的王文放弃高薪工作,还是回到了自己心爱的沪剧舞台。

面对未来,坚守与创新同样重要

如今,沪剧艺术的希望,落在洪豆豆这样初出茅庐的青年演员身上。年仅8岁的洪豆豆,由于优秀的演唱、表演,获得沪上戏迷及专家的广泛赞誉,艺术之路有了良好开端。不过,在上海沪剧院青年团团长洪立勇看来,这一批小沪剧人的坚守,也十分不易。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沪剧早已不再时髦。在这样的时代,要选择沪剧作为人生道路需要莫大(博客,微博)的勇气。“和洪豆豆一样,青年团的很多演员住在嘉定。演出散场时,他们要去赶11号地铁回家,坐到终点站还要换车。有时候散场晚了,只好打车回去。”洪立勇说。

对于这批青年演员,王盘声则说:“沪剧是上海的地方剧种,希望各界能够多支持,小青年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创新。”主持人孙徐春感慨,王盘声已92岁高龄,心中还有创新的梦想,值得所有沪剧人学习。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