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豫剧节已步入尾声,昨晚,压轴大戏——由台湾豫剧团带来的豫剧《刘姥姥》在省人民会堂进行首场演出。记者采访了该剧的主演、“豫剧皇后”王海玲,她不仅和记者分享了《刘姥姥》的亮点,还对豫剧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传递豫剧中的正能量
《刘姥姥》重点突出对刘姥姥善解人意、知恩图报、善良朴实性格的表现,王海玲说,这也是这出戏传递的正面意义。
王海玲介绍,这出戏里的刘姥姥是介于老旦跟彩旦之间的角色,“在编剧的时候,我们特别注意不将它丑化,在我看来,刘姥姥是一个特别具备生活智慧的人物,我们要把她可爱的一面展现给观众。”王海玲说道,虽然是传统戏曲,但是主创人员对《刘姥姥》进行了大胆创新,融合了很多现代的表演元素和舞台设计。
据王海玲介绍:“刘姥姥家里也很穷,但是她不向命运低头,运用自己的智慧,三进荣国府,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需要学习她这种积极心态,我们也希望通过这部戏去感染观众,将积极进取的正能量传递给观众。”
传承豫剧需坚持创新
谈到豫剧在台湾的发展,王海玲告诉记者,1949年,豫剧刚进台湾时,面临着京剧、越剧、广东戏等诸多剧种的竞争,发展到今天,保存下来的只有京剧和豫剧,一方面是因为豫剧剧种特点,另一个原因就是豫剧团长期坚持并开展扎实的推广工作,针对台湾所有的观众,融合了台湾本土歌仔戏的特色,贴近民众进行创作和表演,因而受到了台湾民众的欢迎。
发挥豫剧本身的优势,并融合当地特色,台湾豫剧团与时俱进,采用多种形式跨剧种、跨文化创作剧目,王海玲介绍说:“我们的剧目现在主要分为豫莎剧,即将莎士比亚的剧作改编成豫剧,改编古典文学的剧目、儿童豫剧、原创剧和改编本土文学的剧目,此外,我们剧团还会邀请电影导演合作。”王海玲认为,只有跟上时代步伐,年轻人才会喜欢看戏,才能更好地将豫剧传承和发扬下去。
传播豫剧离不开观众
60多年的演出生涯中,台湾豫剧团一直信奉“观众至上”。王海玲说:“我们一直都有一种危机意识,在把握现有观众的同时,不断地开发和培养新的观众,‘没有观众就没有生存的必要’,这句话时刻鞭策着我们。”谈及此次在豫剧节上的表演,王海玲谦虚地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学豫剧时要先学会讲普通话,然后是河南话,我希望观众对我们的河南话、普通话有所包容,请河南的观众朋友们多多支持。”
今天下午两点半,《刘姥姥》将在省人民会堂进行第二场演出,为本届豫剧节收官。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