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上海越剧院的创作演出格外热闹。从去年6月的《舞台姐妹情》算起,《甄嬛(上)》、《风雪渔樵记》、《铜雀台》部部夺人眼球,新戏《双飞翼》正在热排,将于5月13日至15日和观众见面,《甄嬛 (下)》、《梁祝》等也提上日程。如此高产局面,是上海越剧院数年来在创作上不断寻求突破的结果。
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好题材
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说,他们最近在激活一个过去演过而效果不佳的题材—讲述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越剧《双飞翼》。
2012年夏,上海越剧院排演越剧《李商隐》,反响一般。为不放过这个好题材,上海越剧院决定推倒重来。在京沪召开四次座谈会,查阅30多万字历史资料后,李莉最终将新创作剧本更名《双飞翼》,并得到京沪专家肯定。考虑到其题材与人物的复杂性,越剧院请出30年的舞台搭档钱惠丽和王志萍。“由于近十年她们很少搭戏,这也为《双飞翼》增加了看点。”李莉说,“原先的《李商隐》版本我们继续保留,作为杨婷娜等青年演员的主创剧目,之后也不排除有修改复排的可能。”
“一生一旦打天下”需改变
原创剧目多了,越剧院的另一个烦恼也解决了。“演员多是一个剧团的财富,但不科学运用也会带来烦恼。”上海越剧院一位制作人表示,“随着时代的变化,观众对演员的要求也变了,这需要戏曲院团适应。”对杨婷娜及更小的青年演员来说,传统“一生一旦打天下”的演出模式对市场的刺激和影响已不那么强烈,“观众期盼一个水平相当、行当齐全的整体形象”。去年上演的《甄嬛(上)》可以说是成功案例,在申报“白玉兰”时,白玉兰组委会还特别表示,这样的一批演员非常难得,应申报集体奖。
除《甄嬛(上)》,前几年由青年演员挑梁创作演出的剧目还有《画皮》、《新拜月记》等,明星演员仅仅是复排了《孟丽君》,这样的局面在今年得到平衡:中生代主演的《风雪渔樵记》、《铜雀台》等相继出炉,初稿未定的《甄嬛(下)》早定下由明星演员挑梁。袁雪芬版的《梁祝》,上个世纪拍成电影后,就没在舞台上完整呈现,现在方亚芬、吴凤花正筹备合作出演。李莉说,“这两年较为高产的状况,虽不能保证每年都有,但我们今后会力图一年推两部新戏,让青年演员和明星演员都有空间。”
借助“外脑”创新营销模式
“每一部剧目短期票房的好坏,对剧种长期影响力的提升有很大作用。近一年来的越剧热度,一定程度上是《舞台姐妹情》的影响力波及至今。”参与上越剧目策划的吕俊说。而逸夫舞台总经理钱莉莉也看到越剧票房的变化,“经典剧目在开演前能达到门售1万元。不久前,新戏《铜雀台》在开场前竟也卖了9000多元,出人意料。”
说起《舞台姐妹情》的成功运作,徐玉兰、王文娟等老一辈艺术家功不可没。该剧首次引进外力宣传、策划、包装,让《舞台姐妹情》仅在宣传上就拥有视觉、平面、新媒体三支队伍,开演前气氛就很浓。此后,这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也越来越健全,所有剧目都沿用制作人和宣传策划同时启动的方案。如今,与上海越剧院合作的“外脑”也越来越多。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