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观黄梅戏《徽州女人》感——文化的撞击,心灵的震撼

1999年旧作:观黄梅戏《徽州女人》感——文化的撞击,心灵的震撼

我是从一百多公里的一个县城赶到合肥看黄梅戏《徽州女人》的。看完后,受到了情感的震荡和徽文化的冲击力。
《徽州女人》是一个艺术品,它不再是某个政策观念的简单传声筒,而从文化的角度透视了一个徽州女人的悲剧一生,透视了她灵魂的隐秘,透视了她人性张扬与被无情压抑的深刻矛盾。

巨大的布幕上,徽州古镇老街上一所普通民宅。森严、冷酷的宗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强权与重压,为《徽州女人》的悲剧性定下了沉郁低回的格调,营造出压抑苦闷的气氛。

轻轻飘飘、喜盈盈、娇嗔嗔、舞翩翩走来身穿盛装、头插宫花,面若桃花、杏眼飞秋波的小新娘。她是抱着对幸福的迫切期待出嫁的。但丈夫拒绝包办婚姻而不辞而别,新婚之夜她获得的仅是男人的一条辫子。但就是这条辫子也令她欣喜万分,寄予万端情丝。徽州女人的美丽、善良、多情却又受到愚弄,令人心碎。

第一个十年,仅一个“盼”字便道出了含苞待放的春花渴望春雨的喜悦和激动、兴奋和焦渴。善良的公婆眼看着好媳妇颜容消瘦、痴迷恍惚,既不安又无奈;迂腐固执的老秀才、闭塞守旧的小古镇、愚昧落后的老风俗都为女主人公不幸的人生悲剧埋下了其必然而且深厚社会根源。

第二个十年,好一个“吟”字,吟春花凄凄惨惨将凋落。一个冷冰冰、阴森森的古雕大梁柱,厚重而坚实,窒息了一棵富有生机的弱苗,压抑住一颗善良的心。舞台正中,一张老式木床上平躺着白衣女人。无奈的渴望、热切的欲念,犹如一把火焚烧着她的躯体,痛楚切入肌肤、深入骨髓。凄婉的唱腔和大段的独舞相结合,渲泄了女人青春的躁动和无路可寻的绝望。

又十五年过去。林立的民宅、班驳的石阶、古老的石桥,一把黑色的油纸伞、一个静默伫立归乡人,把人带回了一个久远的回忆、一个朦胧的旧梦。使人自然联想起戴望舒的那首《雨巷》,让人沉思、叫人感动。两个老人桥头相见不相识。“你,你是谁?”他疑惑不解的反复询问。她久久不语,缓缓拾阶而下,最后,慢慢回首、轻轻软语:“我是你牙子的姑姑,”她走了。静静地从朝思暮想的人的身边走过,从居住操劳了三十五年旧街老屋走过,从十五岁的娇美、二十五岁的丰满、三十五岁的成熟、四十五岁的衰老、五十岁的平静中走过,从喜悦、期盼、悲叹、 然和安详中走过。她喜悦而来、含笑而去,把美丽善良、贤德无私、深明大义但又一生不幸的极具中国传统美德的女人形象永远锩刻在人们的心里。

戏演完,大幕垂下又开启,观众的长长的掌声是对这出戏的肯定、是对演职人员的褒奖。我更是痴迷不已,被其中浓郁的徽州文化所吸引,被其中曲折悲惨、凝练集中的戏剧情节所打动,久久走不出那份庄重、古朴和典雅。这部戏改变了过去黄梅戏在我脑海中的定义和概念,饱尝了中国传统文化、地方特色与现代艺术手段水乳交融的精神大餐。

落幕以后,我们赶往后台,恰好看到了尚未来得及卸装的韩再芬。仔细一看,我的心里陡然升起了关切、同情和理解,她的那双美丽忧愁的大眼睛严重充血,简直就是两枚泣血如珠的红玉。顷刻间,我与她的距离更近了,仿佛她就是我的姐妹,使我有去安慰她、鼓励她、帮助她的冲动。但不时有热心的观众和亲朋围近她,向她献花、向她恭贺,她始终微笑着。但在她的笑容里,我看到了疲倦和憔悴。

“韩老师,这是我女儿,她一直是您忠实的小观众、小戏迷,您能和她合影留念吗?”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诚恳的请求。韩再芬看看她,又看看女孩,微微点头,含笑说:“好!”。多么善解人意,多么尊重观众。

继续往里走时,正遇上满脸油彩的黄新德老师从更衣室出来。他笑容可掬、精神抖擞地与我们一一握手问好,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走出剧院,在晚风中漫步,细细品味着戏剧给我带来的美感。同时也认识到,安徽黄梅戏能有今天的发展和辉煌,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表演艺术家们爱岗敬业、献身艺术、回报人民的精神和品德。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