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振兴粤剧,从培养小观众开始。3月28日下午,广东粤剧院“粤剧进校园”系列活动与天河区华融小学“接上头”,在该剧院艺术中心新剧场举行了一次“零距离”亲近粤剧的互动教学。天河区华融小学、五一小学、天河实验一小、汇景国际实验小学、天河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组以及越秀区农林下路小学的师生、家长共500人,通过欣赏粤剧经典折子戏、尝试敲锣打鼓挥水袖等形式,体验本土传统戏曲的魅力。与此同时,在场师生与省粤剧院相关负责人均认为,一次活动过后,如何延续“粤剧进校园”的生命力才是关键。

“下面,请八位同学上台跟我一起体验粤剧戏服水袖与身段姿态。”广东省粤剧院青年团演员在舞台上一声“号令”,台下观众席沸腾,数十名小学生向舞台奔去。在老师和粤剧院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他们分批上台体验。

“老师,能不能再安排多一次体验?我的孙女跑了两次都没能上台,她很想穿那个戏服,感受一下水袖是什么。”家长池阿姨误把站在舞台边的记者当成老师,“我是粤剧发烧友,家里经常播放粤剧节目,不过我不知道她那么喜欢粤剧”。

池阿姨拉着身边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孙女子榕,小女孩沮丧得快要哭了,“我在家里听过粤剧,喜欢听《帝女花》,也会唱几句。我觉得粤剧在唱歌,又讲了一个故事,好玩,而且,戏服好靓,我好想上台……”工作人员最终加插了一个教学双手造型的小环节,让子榕过了把粤剧瘾。

在子榕上台之时,池阿姨把电话号码留给现场工作人员:“你们什么时候办小朋友的粤剧班或者假期兴趣班,通知我,我带她去学。”

粤剧院的青年乐师和演员还根据现有的小学音乐乡土教材内容,从专业角度进行了示范演绎,“豆丁”们在指导下纷纷敲起“冲头锣鼓”,弹起古筝唱“白榄芙蓉”,场面很热闹。

希望1

与粤剧院长期合作

华融小学音乐课组的张老师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她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广州人,她从小就跟随祖母听粤曲,对粤剧有着特别的感情。“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中有粤剧教材,属于规定课程以外的乡土教材。最大的问题是,会教的老师不多,很多音乐老师甚至连粤语都不会说。”

省粤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陈列东表示,“粤剧进校园”已经试验多时,但以往大多是与中学和大学合作,如在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培正商学院、广雅中学等多所院校中产生过很好的影响,广雅中学还与省粤剧院签订了培训基地合约,专业演员会定期到学校授课指导。“这次活动是个新突破,数百名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被‘请’进剧场,年龄之小,人数之多,都是空前的。”“看到孩子们反应这么热烈,就知道他们对粤剧不是不感兴趣,而是传统的东西远离了生活,他们无从得知。”张老师说,“我们小时候,闲来没事,总会听到身边的叔伯阿姨哼唱几句粤曲。现在,不仅生活环境改变了,孩子们课余都很忙,上补习课,学奥数奥英。我们要利用课堂时间,把传统文化带给学生。”

据悉,专业演员除了要引导小学生对粤剧产生兴趣,还将为小学音乐老师提供指导课程。“我们希望跟省粤剧院长期合作,有专业演员解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同时,帮助我们优化教材,提供更丰富的音乐资料。”张老师表示,把粤剧融入小学音乐课程已从想法变为专项课题,虽然乡土教材并非“规定动作”,但“课题必须有教学实践”和多元文化共融,教师们会欣然接受新挑战。

何裕华 梁彦兰

希望2

政府给予更多扶持

记者了解到,本次粤剧与小学生对接活动得到天河区教育系统广泛关注,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不仅参与全盘策划,更对与广东粤剧院的下一次合作充满期待。

不过,众人认为,政府的推动力度还应加大。省粤剧院青年团当家花旦曾小敏告诉记者,虽然粤剧已被编入小学音乐课乡土教材,但教材不算规范,例如配图太随意,一些曲目选段因节选得太简洁,无法凸显特色,不少专业知识的介绍相对枯燥,难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而且,没有相关的音响材料配套教学,很难诠释粤剧的魅力。

“这次请小朋友来剧院,就是希望让他们感性认识粤剧。接下来,我们还会进校园,对相关教学进行指导,与音乐老师共同优化教材和教学内容。我们也希望不仅仅是粤剧院和学校在努力。”曾小敏认为,省市政府部门应更积极推动和帮助“粤剧进校园”,教学在各种资源联结中实现互动双长,才是最重要的。

“省粤剧院正在建设粤剧体验馆,规划开设少儿粤剧兴趣班等,不是要大家都来学粤剧、长大演粤剧,而是希望更多人能知道粤剧,让更多小朋友了解本土文化。”陈列东说。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