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追寻豫剧《桃花庵》(亦名《齿痕记》)中尼姑的唱段及唱词

豫剧《桃花庵》(又名《齿痕记》)应该属于清代花部乱弹作品,是一出豫剧经典的骨子老戏。

《桃花庵》由原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故事取材视角独特,构思悬念多,极富戏剧性。本剧讲述苏州富家子弟张才,一日在郊外虎丘山赶会,遇上桃花庵的道姑陈妙善(一作陈妙婵),二人情投意合,陷入情网。张才被藏匿庵中,不料暴病身亡。妙善生子,无奈用写有血书的张才兰衫包住孩子,托王桑氏带出桃花庵,卖与苏州知府苏坤,取名宝玉。十二年后,张才的妻子窦氏见在自家门外读书的苏宝玉,貌似当年的丈夫张才,便收为义子。忽一日,王桑氏来卖那件兰衫,窦氏认出了是张才之物,由此引出桃花庵中的一段往事,经陈妙善述说当年隐情,窦氏终于搞清了宝玉乃张才所留骨血。又过了几年,宝玉考中状元,引来了张苏两家为宝玉归宗事争论不休。后来双方互让,又宝玉认了三位母亲,承认了两个父亲,以双方都能接受的大团圆的形式收场。

东方依云设计的图文并茂的《桃花庵》图片

豫剧《桃花庵》至少唱了一百多年,演出版本也有所不同,有的从张才逛虎丘山庵会,与陈妙善邂逅开戏;有的把这一段情节去掉,基本上是从窦氏“站门楼”开始,而把张才与陈妙善相会的情节,在“盘姑”一场中做了交代。我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古都开封,看过从“张才游庵”开始的《齿痕记》,由关灵凤、侯秀真、谢顺明联袂演出,关灵凤饰演陈妙善,侯秀真饰演窦氏,谢顺明则前后分别饰演张才与苏宝玉父子两个角色。在这样编排上,陈妙善成了主角。也看过王敬先(饰演窦氏)的从“站门楼”开始的《桃花庵》,和现在流行的崔派和桑派的《桃花庵》一样,窦氏成了主角。

豫剧六大名旦常、陈、崔、马、阎、桑都演过这出戏,其中以崔派及桑派之《桃花庵》影响最大,也最有名。注意到本文寻找的戏中陈妙善的唱腔,而女一号主角窦氏的唱腔就无法顾及了,其实,崔兰田、桑振君的“九尽春回”等段子已被广大戏迷所熟知。

为了行文方便,小宝列了下面三个小标题,分述了豫剧几个流派《桃花庵》中陈妙善的唱段。

(一)陈素真、阎立品早年演唱《桃花庵》“明伦堂”一场中尼姑的唱段

陈、阎两位豫剧名旦都是在开封长大的,虽然她们师承不同,但都唱祥符调。特别是陈素真的养父是豫剧“红脸王”陈玉亭,阎立品的生父是大名鼎鼎的男旦兼戏曲教育家阎彩云,且她们从小在同一个城市学戏,自然交往甚密。不难注意到,阎立品也演过不少陈派戏,如《柳绿云》《女贞花》《梵王宫》《霄壤恨》等等,这出《桃花庵》也是两位大师都演过的戏。她们俩都能在戏中分别扮演两个主要角色,有时扮演窦氏,有时扮演陈妙善。本文单说他们俩在《桃花庵》“明伦堂”一场中尼姑的唱段。陈素真只留下了文字资料,阎立品留下有录音,现在分述于下。

1、陈素真的相关文字资料

豫剧《桃花庵》最有影响的是高连山改编,由崔兰田演出的本子,其实樊粹庭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对这出戏做了“内科手术”,比如说,指出剧中情节不太合理的地方,为崔大师亲自改过窦氏“站门楼”一场的大段唱词,还为陈素真增写了“明伦堂”一段陈妙善的唱词。下面我摘录了《陈素真的艺术札记》中一段文字,来说明樊粹庭是怎样为陈素真增写这段唱词的,陈素真写道:

“明伦堂上一场,也就是最末一场。这出戏的主演是尼姑,她在最末一场,尼姑反而没有戏了。樊粹庭认为这样不妥当,就给尼姑加了一大段唱。按照剧情的发展来看,这里加一段唱,很容易使戏松下来。但樊粹庭相信我能把这段戏唱好、演好,毅然增加上去。后来演出效果证明,这段戏我唱成功了,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增加的这段唱如下:

陈妙善/上前去/双膝跪定,苏老爷/请听奴/细禀分明。

我本是/出家人/六根断净,虎丘山/遇张才/动了痴情。

实指望/奴与他/百年谐凤,又谁知/得急病/他把命倾,
那时节/我哭得/山摇地动,那时节/我哭得/欲罢不能。

那时节/我哭得/呼天不应,那时节/我哭得/如在梦中。

那时节/我想同他/归阴丧命,怎奈奴/身怀着/张门的后生。

无奈何/把他的/死尸掩定,悲切切/泪如雨/我不敢放声,

我的/苏老爷呀,我怕人/闻听。

(下转韵换辙)

十月满/在庵中/我把娇儿/生养,咬齿痕/留诗名/我抛弃/儿郎。
想娇儿/想得我/泪如雨降,想娇儿/想得我/难入梦乡。

想娇儿/想得我/神魂飘荡,想娇儿/想得我/如疯似狂,

想娇儿/坐卧不安/茶饭不想,想娇儿/想得我呀/碎心断肠。

求老爷/开大恩/将我儿放,也不亏/那张相公/为奴命亡。

苏老爷/你若是/不把儿放,我定要/拼命死/去见阎王,

我碰死/在你这/明伦大堂,我的/苏老爷呀!

陈素真《桃花庵》扮演窦氏剧照

这一大段唱,我分成两种板式和唱腔来唱。前一段庚青辙,我用传统祥符调的慢二八板唱,不过最后一句“悲切切泪如雨我不敢放声,我的苏老爷呀,我怕人闻听”,是我自创的新腔。后一段江阳辙,我用的是豫西调的唱腔。那时在开封唱豫西调的很少,只有李门搭、金玉美、盖洛阳这三个男旦唱,我是幼年与金玉美同班时听倒他的唱偷着学会的,这是我就把它用上了。而最后一句长达二十七个字的长句唱腔,则是我在老唱腔的基础上,自己创出来的。”

2、阎立品的录音及唱词

阎立品生前留下了两段十分珍贵的《桃花庵》录音,一段是“九尽春回”那一段,另一段是最后一场明伦堂上陈妙善唱的一段戏。上面说到,这后一段是陈素真演出此剧时,樊粹庭先生特意为她加上去的,阎立品的“盼娇儿盼的我泪如雨下”(也叫“陈妙善上前来双膝跪定”)这段唱腔,基本上是照搬过来的,唱词只改动了个别字。陈妙善这段唱腔,至今舞台上已不见有人演唱,希望阎派弟子能够拾起来。

阎立品《桃花庵》 “盼娇儿盼的我泪如雨下”(电台录音)

与上面音频相匹配唱词:

陈妙善/上前来/双膝跪定,苏老爷呀,苏老爷/你听我/细禀分明。

奴本是/出家人/六根断净,虎丘山/遇张才/动了痴情。

奴只说/能随他/百年伺俸,谁料想/得急病/他把命倾。

那时节/哭得我/呼天不应,那时节/哭得我/欲罢不能。

那时节/只觉得/山摇地动,那时节/只觉得/如在梦中。

恨一恨/要随他/一同丧命,怎奈我/身怀着/张门的后生。

无奈何/把他的/死尸掩定,悲切切/泪如雨/不敢放声。

我的/大老爷呀,我是怕/人闻听。

十月满/我只把/娇儿生养,咬齿痕/留诗句/抛弃儿郎。

盼娇儿/盼得我/泪如雨降,盼娇儿/盼得我/如疯似狂。

盼娇儿/盼得我/茶饭不想,盼娇儿/盼得我/病卧禅床。

盼娇儿/为的是/香烟续上,盼娇儿/为的是/来认亲娘。

苏老爷/你开恩/把我儿放,也不亏/张相公/为奴命亡。

苏老爷/你若是/不把儿来放,我定要/拼命死/见阎王,

我碰死在/你的/明伦大堂。(唱词完)

阎立品饰演的陈妙善最后在明伦堂这段唱腔,是在她的儿子考中状元后,张、苏两家争状元儿子时唱的,这时的陈妙善已不是“张才游庵”时,风情万种的小尼姑,这时年龄也在三十开外,按戏曲行当划分,已是青衣了。阎大师把握角色的身份和年龄特征,唱得不温不火,内秀典雅。把尼姑叙说当时与张才邂逅,以及生子的前前后后告诉给苏坤,并哀求他放了她儿子的真情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听她的演唱,注重行腔,注重人物内在感情的抒发,不显山,不漏水,于细微处品味她的唱腔却有许多过人之处,明暗、浓淡总相宜,这应该是阎派声腔艺术的神韵。

(二)桑派《桃花庵》陈妙善一段唱腔

桑振君在代表作《桃花庵》也演窦氏和陈妙善两个角色,她的弟子赵贞玉以演陈妙善一角见称,下面我第一个选定了她清唱的“陈妙善在庵中悲悲哀哀”段子,第二个选的的是省内名家杨红霞拍电影《桃花庵》时唱的这一段,不过唱词上做了删节。

1、赵贞玉《桃花庵》选段 “陈妙善在庵中悲悲哀哀”

2、杨红霞 电影《桃花庵》选段 “陈妙善悲悲哀哀”(唱词有删节)

【匹配唱词】

陈妙善/在庵中/悲悲哀哀,终日里/止不住/泪湿胸怀。

回想起/虎丘山/前去玩会,好不该/在茶楼/巧遇张才。

俺二人/初见面/目中留爱,悄悄的/他随我/桃花庵来。

暗和他/做夫妻/情深似海,从此后/俺二人/难以分开。

有谁知/好景/不长在,张才夫/不幸/遭病灾。

他死后/我生下了/张们后代,出家人/在庵中/难养婴孩。

蓝衫上/写血诗/留下记载,儿左手/留齿痕/我胸有安排。

托付那/王善主/抱出庵外,我常常/把娇儿/挂在心怀。

屈指算/到如今/一十六载,但不知/到何时/儿认娘来。

(三)崔派《桃花庵》崔兰玉扮演陈妙善演唱的两段

崔兰田大师在《桃花庵》一剧中,也可以饰演窦氏和陈妙善两个角色,早期和常香玉演出此剧时,常演窦氏,而她演尼姑,后来才专演窦氏,把尼姑一角让给她的妹妹了。从此,崔派《桃花庵》中的陈妙善的扮演者当属她的妹妹崔兰玉了。这里请欣赏她的妹妹崔兰玉的两段唱腔,都是安阳市豫剧一团1980年演出版,为姐姐配戏,其唱腔可能得姐姐的真传。

1、崔兰玉豫剧《桃花庵》“念真经拜佛祖”

【匹配唱词】

陈妙善唱:

念真经/拜佛祖/一日三遍,守孤庙/伴青灯/月月年年。

思往事/如浮云/漂流过眼,陈妙善/愁长闷多/孤守尼庵/

我有话/对谁言?

2、崔兰玉豫剧《桃花庵》“王桑氏进庵来把信送”

【匹配唱词】陈妙善唱:

王桑氏/进庵来/把信送,窦氏女/来降香/我暗自心惊。

想起来/虎丘山/玩会望景,茶楼下/遇见了/张才相公,

他随我/到在这/桃花庵内,名为尼/暗夫妻/如意随情。

不料想/张才夫/染病丧命,大佛殿/火池下/葬他的尸灵。

他死后/我生下/娇儿一个,出家人/养儿女/世上不容。

蓝衫上/留诗句/将儿包住,小指尖/咬齿痕/留作证凭,
月黑天/王桑氏/抱出庵去,到如今/在何方/下落不明。

十六年/未见有/风吹草动,思相公/想娇儿/惟对青灯。

窦氏女/来降香/勾我心病,难道说/王桑氏/走漏风声?

王桑氏/从未见/相公身影,窦氏女/难问她/问出真情。

大佛点/藏奥秘/谁能知晓,她烧香/她拜佛/我何必担惊?

最后,我又想起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看过的从“张才游庵”开始的《齿痕记》,这出戏和评剧本子差不多,里面有“撒瓜子”的影子(但绝不黄),陈妙善的戏较多。如果有人能询问当年演出过这个本子的关灵凤、谢顺明老师,从他们那里把这折戏挖掘出来更好。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