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她少年立志,在评剧舞台上塑造了多个鲜活的角色;她传承创新,让传统戏曲在现代舞台上焕发青春;她情牵基层,在田间地头演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她桃李芬芳,用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评剧新人——她守护着中华民族的艺术传承,为评剧艺术发展献出了心血和才智。她就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戴月琴。如今她已年过花甲,可依然活跃在评剧舞台上。

儿时从艺 吃苦学到真东西

戴月琴1950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一个满族艺术之家,父亲戴剑秋是20世纪30年代颇有名气的电影明星,母亲梁淑琴是昔日出色的化妆师。3岁那年,戴月琴随父母迁居北京。幼年的小月琴天生一副金嗓子,能歌善舞,模仿力极强。回忆起她第一次接触评剧,戴月琴说:“我至今还记得6岁时,妈妈用小车推着我和弟弟去看露天电影《刘巧儿》 ,新凤霞表演的刘巧儿让我一下子就着了迷。我让妈妈帮我梳成巧儿姐姐那样的辫子,手里拿着小篮儿,学着唱‘巧儿我自幼儿’ ……”小月琴还在小学的一次命题作文《我的理想》中写道: “长大后,我要做新凤霞那样的好演员。 ”时过多年,同学们聚会时说,同学中只有戴月琴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

带着这个儿时的梦想,戴月琴开始辛苦的追梦之旅。1964年, 14岁的戴月琴从北京市女八中考入中国评剧院学员班插班学习,拜评剧名家新凤霞、花月仙为师。当时,她的师哥师姐已经上五年级了,“不刻苦追不上” ,于是她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到阜成门护城河边喊嗓子,之后回学校练早功,随后才吃早点。晚上演出结束后她还要跟老师继续学习,总是搭乘末班车回到集体宿舍,第二天早晨5点,又准时起床去练功,日复一日,风雨无阻。戴月琴非常珍视和怀念那段勤奋学戏的岁月,“正是因为这份刻苦,才从老艺术家那里学到了真本事” 。

博采众长 提高自身修养
艺术创作讲究博采众长,戴月琴的评剧表演特色就体现了这一点。在戴月琴看来,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多年来众多师长和同事的扶持与帮衬。在表演风格和唱腔特色上,除了恩师新凤霞的教诲,还有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月仙,评剧作曲家、演奏家徐文华,导演张玮,琴师刘润祥等人的指点。

除了戏曲,戴月琴平时也酷爱画画。她说,自己幼年时代就喜欢画画,最爱画的是仕女,曾画过一本小人书《神女》 ,当时父亲曾希望她长大后能成为一名画家。“我拜新凤霞为师后,凤霞老师不仅教我唱戏,还教我绘画。凤霞老师的丈夫吴祖光先生也常常讲起凤霞老师当年拜国画大师齐白石门下学画的情景。他还告诫我,要做好演员,就必须勤奋好学、博采众长,还要学习书画,提高自身修养,戏曲和书画是分不开的。 ”戴月琴说。

于是,戴月琴先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进修导演艺术和国画创作,并以优异的成绩结业。 “现在我经常画自己所饰演过的角色,如刘巧儿、张五可、小翠、焦氏等。我深深感到书画艺术与戏曲表演艺术具有的密切联系,我的画也是我对剧中人物的另一种理解。 ”戴月琴如是说。

大胆改革 传承新派评剧

戴月琴深深认识到,当今文化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为了评剧艺术的长远发展,评剧要创新、要改革,她有责任、有义务为发展评剧艺术闯出一条新路来。戴月琴在凤霞老师和吴祖光的鼓励指导下,与其他专家共同研究探索,对评剧艺术进行艺术创新。
1978年她首创了民乐、管弦乐与电声乐相结合的伴奏形式,应用到由她主演的新派传统名剧《花为媒》上。这种演出形式既突出了传统民乐的演奏风韵,又融入了现代轻音乐优美动听的色彩,在北京演时深受青年观众的欢迎,也令中老年观众耳目一新。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为戴月琴主演的《花为媒》拍摄了戏曲片,收入中央电视台《中国戏曲精品库》 ,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版新派《花为媒》 。

1994年戴月琴将自己主演多年、深受观众喜爱的《狐仙小翠》改编成电视戏曲连续剧《天地缘》 ,她在剧中分别扮演张琼英和小翠两个角色,还担任了该剧的制片人,在片中成功地运用了三维动画等特技手段,紧跟时代潮流,丰富了传统戏曲的呈现形式。

凭借新派评剧的创新贡献,戴月琴也收获了各种荣誉,如“新创作剧目优秀表演奖” 、 “中青年演员调演表演奖” 、 “新剧目调演主演奖” 、 “星花奖优秀戏曲电视节目一等奖”等。

关注基层 情系山村大舞台

传统的新春佳节总是人们放松休息的时候,但戴月琴却更加忙碌,她奔走在下基层演出的一线,一个月的时间往往要参加公益慰问演出十余场。对于公益演出活动,她有请必到,在服务基层群众中努力传播评剧艺术的魅力。

近年来,乡村的物质生活虽然得到了改善,但精神文化生活还相对比较贫乏。戴月琴曾先后担任“北京市送戏下乡演出团” 、 “北京燕山情艺术团”团长等职务,通过送戏下乡,她亲身感受到了基层群众对文化艺术的渴望。她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离不开人民,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由此,在她心灵深处,牢固地树立起“心系农民群众,情注基层舞台”的服务信念。

在农村,没有剧场,没有舞台,戴月琴就在打麦场、土台子、河滩大坝上演出。冬天的山区,寒风透骨,常常是冻得鼻涕过“河” ,戴月琴坚持身着戏装,包着大头彩唱,一招一式绝不马虎。下基层演出困难很多,戴月琴回忆一次到房山区四马台乡的演出:“晚上,我与几名女同志住在老乡家里,山区夜间非常寒冷,又赶上大风降温,一阵寒风将房门刮掉了,冻得我们无法入睡。这时,又有几只大老鼠跑进屋里,在我们身上窜来窜去。没办法,只好用棉大衣把身子裹住,用棉衣袖子把脸捂严,这样既可以挡风又可以挡老鼠。 ”

戴月琴与山村的百姓们打成一片,结下深厚的感情,被他们亲切地称为“庄户艺术家” 、 “我们的老妹子” 、 “山村的百灵鸟” 。她说: “作为演员,只有在那里的环境气氛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戏曲艺术的魅力和演员的自身价值。 ”

心系传承 用心培养新人

从中国评剧院退休后的戴月琴一天都没有休息,又站到了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讲堂上,为振兴评剧、培养新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我热爱评剧艺术,我想把我所有的技艺传授给学生们。我现在要抓紧时间,尽量在体力还允许的时候多上几节课。 ”她说。现在,戴月琴每个星期要上二十多节课。学生是从四五岁的小孩子到二十多岁的大学生,也包括社会上的评剧爱好者们。她还经常应邀到学校、社区进行专题讲座,用不同的形式传播评剧艺术凤霞就是把我当女儿看,不仅教我演戏,还教我做人。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把老艺术家的艺术和精神传承下去。 ”

学生们也没有让他们的“戴妈妈”失望。2013年8月,戴月琴的学生彭亚楠、王维、刘燕铭在第17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中荣获“小梅花”金奖。戴月琴说:“看着孩子们获奖,比我自己得奖还高兴! ”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去年举办的第19届教师节颁奖大会上,学院特授予戴月琴“春晖奖” 。她说:“这对我来说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会尽心尽力,为评剧艺术的传承发展踏踏实实地多做事。 ”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