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自唐代起,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川剧历史悠久,而这一特色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代代穷毕生之力的川剧艺人和川剧戏迷。今年65岁的蔡鹤声就是其中之一,从2002年学艺至今,她已在双碑川剧社的舞台上活跃了12年。而这12年的坚持,不仅是她个人对民间川剧文化抢救的力不从心,还有一本算不清的“亏本账”。

“锵、锵、锵……”,在詹家溪街道双碑社区办公室的楼顶,每周二下午特别热闹,锣鼓管弦声响彻于耳,不时传出老人们的高声喝彩。这是记者日前在詹家溪街道走访时,不经意间发现的一块文化“小天地”。双碑川剧社这个民间川剧团是由花甲老人蔡鹤声操办的,从2007年她承包这个川剧社至今,许多老年人离开了麻将桌,走进了小剧场。

儿时的爱好,让蔡鹤声53岁开始学起了川剧

双碑川剧社演出地在双碑社区办公室楼顶的一块100多个平方米的坝子上。近日,记者来到川剧社与蔡鹤声聊起了她的戏迷经历和川剧社的点点滴滴。记者看到,在舞台一旁,一块黑板上写着当天的演出剧目:建文传奇。而在舞台右侧竖着一些柜子,用布帘遮住,这就是这些六七十岁川剧爱好者的化妆间。

“川剧爱好者大多从白市驿、北碚等地赶来,他们年纪大,能来很不容易。还有我们的演员大多无偿演出,他们总要吃一顿午饭啊。”记者采访时,蔡鹤声和她的妹妹正在演出场地旁边的厨房里理菜,为的是能让赶来唱戏或听戏的人有顿饭吃。

其实,作为负责川剧社演出、联络、后勤的蔡鹤声,53岁才开始学习川剧。但川剧的种子却在她小时候就埋下了,几十年来她一直想拾起儿时的爱好。

“我因为喜欢川剧,中学都没有考起。”蔡鹤声告诉记者,小时候住在磁器口,那时候古镇上几乎天天晚上有川剧演出,想看却没有钱,于是她经常背一个背篼,去附近捡煤炭去卖钱后去买戏票——川剧就这样在她心中留下一段愉快时光。由于长期逃学,成绩经常不及格,中学没有考上。1964年,15岁的蔡鹤声下乡,直到1975年才回城。改革开放初期,她自己开起了一家面厂,维持着一家人的开销。

然而,由于对川剧的爱好,又经常和一些川剧爱好者聚在一起,蔡鹤声始终都有一个川剧梦。在她53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原江北川剧团的一位老师,并拜那位老师为师,终于走上了业余川剧之路。“她虽然学得晚,但是悟性很好,在我们川剧社,她可以胜任很多角色。”这是社里其他人对她的评价。

承包川剧社,为了热爱川剧的人

2005年成立的双碑川剧社是集体性质的,演出机制比较死板,川剧社成立后在经营上一直没有起色,处于解散的边缘。两年后,受到大家信任的蔡鹤声主动把川剧社承包下来,自负盈亏。

“搞一个川剧社,非常不容易。”蔡鹤声说,事无巨细,她都要操心,而且川剧演员可以培养,但是观众就很难培养。现在到川剧社喝茶看戏,每人收12元,如果要中午吃饭,就收每人20元。

“前几年,每周演出一般有观众70多人,现在基本维持在四五十人左右,承包的前几个月川剧社都是亏损的。”蔡鹤声说,除去演出场地等必须要交的费用,像一些来演出的演员,他们都是从老远的地方来,多多少少还是要给几十元的酬劳的,特别是一些吃低保的川剧演员,而且演员吃饭是不收钱的。

蔡鹤声最担心的是这些老演员演不动了,川剧社咋办?蔡鹤声和川剧社的台柱子李明秀在和记者谈起川剧社未来时,不约而同地说起自己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的现状——她们希望有人接班。

“我们坚持不收川剧演员的饭钱,是为了那些热爱川剧的人们。”李明秀说。
对于上了年纪的川剧迷而言,有一个场地就足够了

记者了解到,双碑川剧社成立之初,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演出地点。“没有固定演出场地之前,我们原来只能到一些茶馆去唱几分钟,有时候不一定能轮到你上台。”提起双碑川剧社最初的几年,70岁的李明秀感概万千。李明秀的父亲曾是嘉陵厂川剧队的创始人,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李明秀从小便喜欢川剧。1994年退休后,李明秀自学起了川剧。

“我学川剧,就是买磁带反复听、反复记,听不清楚还要去查字典。不要让别人笑话,虽然我们是业余的,但是人格还是要摆在第一位的。”李明秀说,她现在家里有6个老式卡带机,还有非常多的卡带。

李明秀告诉记者,川剧爱好者们聚在一起,一般还是要唱上几句的。他们先找到街道、社区,为他们授牌成立了双碑川剧社。川剧社是成立了,可是演出场地呢?

于是,李明秀和蔡鹤声等一起,就开始四处找演出场地。她们多次固执地找到社区,希望为川剧社协调一块演出场地。由于她们的坚持,后来社区在街道和嘉陵厂之间的一个夹缝地带,为他们找到了一块地方,就是原中冶十八局的办公室。原中冶十八局搬离办公室后那里就空闲下来。一层做双碑社区办公室,顶层就做川剧社的演出场地,以租借方式,每月交1000元给社区。

“不管怎么样,川剧社总算有一个家了。”李明秀告诉记者,“由于嘉陵厂后来不景气,很多设备设施闲置,我就厚起脸皮去要。”现在剧场的幕布、地毯、化妆品连同老旧的柜子,都是她找嘉陵厂熟人要来的。虽然很老、很旧,但对于这群六七十岁的川剧爱好者而言,这足够了。

老戏迷去世前还惦记着川剧社的生存

在李明秀嘴里的蒋伯伯,是川剧社的忠实观众,去年12月以92岁的高龄去世。而就在老人去世前,让老伴和子女办了一件让李明秀、蔡鹤声感动的事情。

今年临近春节的一天,蒋伯伯的老伴和孩子来到川剧社找到李明秀,拿出300元钱说:“你蒋伯伯去世前,专门对我们说,要拿300元给你、小蔡和小王三娃儿,作为化妆费。你一定要收下。”当时,推辞不下的李明秀流下自己的眼泪。

还有一位张伯伯也是在去世前,专门告诉儿子,自己死后一定要请川剧社的人来为自己“送行”。后来,川剧社的人专门到张伯伯家中去唱了一段他生前喜欢的川剧。

每当说起川剧社和观众之间的情感,蔡鹤声、李明秀都非常激动,“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不是只能用钱来衡量的。为了这些观众,我们再难,也会努力坚持下去。”李明秀坚定地告诉记者。

希望相关部门能多给川剧社演出的机会

作为如今城市里为数不多的业余川剧社,双碑川剧社在川剧戏迷圈里小有名气的。无论是在区里演出,还是外地演出,他们的敬业都受到戏迷朋友的肯定。

蔡鹤声说,虽然川剧社是一些年老的川剧爱好者组成的,但是大家的悟性都很高。一般排戏,只要请来的导演说出一个故事大纲,演员们就能自己编台词和对白,而且很少穿帮。川剧社已经从以前的坐唱(无伴奏、无化妆、清唱)发展到现在的有伴奏的彩妆演出。

虽然这几年川剧社的发展还可以,但是在几位演员心中,还有抹不去的担忧——川剧如何传承和发展,影响着川剧社的生存。

蔡鹤声、李明秀希望,政府应多扶持川剧艺术的传承发展。能多给她们一些机会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去演出,让人们能在多种场合欣赏到川剧这门艺术。“我们可以免费去带那些想学川剧的人。”蔡鹤声说。

就在记者的采访接近中午时,蔡鹤声又去忙活午饭了。舞台上,有一名川剧爱好者正在练习舞剑,一招一式很有韵味。这时,来的戏迷也逐渐多起来。“每周二,我们都是下午演。”蔡鹤声笑着说,“今后来看川剧的人多了,川剧一定就有再一次发扬光大的机会。”

记者了解到,现在主城区普通川剧爱好者能够加入的民间川剧社团大概有4个。除双碑社区之外,重钢、鱼洞和南坪各有一个,“比起过去,少了很多。”除了感到川剧社团的数量在减少外,资深川剧戏迷彭建国还明显感受到观众数量也少了:“以前川剧艺人聚在一起唱一出戏,少说也有几十人围过来看,现在除了附近居民路过时驻足听一会儿,除了戏迷就没什么其他人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