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优秀山水画名家朱葵,196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分配到《江苏青年报》任美术摄影编辑仅工作一年多,下放到高邮文化馆。两年后,我也调入文化馆,我俩从此相识,结为好友。上月20日,朱葵去黄山会见来自海外的两位老友,因一次意外摔倒即陷昏迷不醒,经抢救无效,于5月22日凌晨在黄山猝然辞世。噩耗传来,痛心疾首之余,想起我与他长达半个世纪的亲如兄弟般的交往往事,特别是想起他对我的故乡高邮浓浓的高邮情绪,一连几天,寝食不安,难以平静。
地处苏北里下河的高邮,有丰厚的人文积淀,从这里走出过宋代婉约派词人的杰出代表秦少游、明代散曲作家王磐、清代训诂大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和当代的著名作家汪曾祺等。对于志在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朱葵来说,高邮更有如诗如画的秀丽风光。千里风帆一线牵的京杭大运河,像一条彩带从高邮城之西潺潺流过;波光帆影、渔歌不息的高邮湖是上苍嵌在高邮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辽阔的乡村原野上,春有婀娜多情的杨柳,夏有金灿灿的油菜花,秋来了,草荡中芦花雪一样白,冬到后,寒风凛冽中的苍松更见青翠安详。无庸讳言,朱葵从南京到高邮,带有那个时代的深深烙印,但是,被动的命运安排,却使他意外地获得亲近火热生活的良机,并从而使他逐渐主动自觉地、直至最后把高邮认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8年后,当朱葵奉命调离高邮时,这时的他已是三步一回头、五里一徘徊,浓浓的高邮情结从此深深地扎根于他的心坎之中。
现在,人们谈起朱葵的乡情山水画,最难忘的印象是在他的作品中到处可见的充满盎然生意的绿!作者通过表现绿,歌颂绿,表现生活充满希望,歌颂生活生机勃勃。毫无疑问,这一切与朱葵在高邮的18年生活密切相关,他作品中最初的绿是采自高邮大地。这既可以从他的《春丛林绿融融》和《渔乡三月》等直接描绘里下河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也可以从他离开高邮后创作的大量取材于巴山蜀水、云贵高原的画作中感受到这一点――在这些画作中我们总是依稀见到苏北里下河的影子。朱葵在画里下河时,是他18年高邮生活的再现;而在创作非里下河题材的作品时,他常常于不知不觉中在笔下融入显然只能属于里下河的山水神韵。这是朱葵把乡情升华到对祖国的真挚的爱的有力佐证,也是他心中有一个浓得化不开的高邮情结的生动说明。
2008年秋,朱葵把从艺半个世纪以来精心创作的180幅作品,无偿捐献给祖籍江西婺源。故里人民高兴地接受了朱葵的这份厚礼,为他建立了“朱葵艺术馆”。11月28日,来自国内画坛、艺术评论界的100多名人士应邀参加了“朱葵艺术馆”开馆仪式。仪式结束后,当地政府组织外地来宾游览婺源名胜大彰山。朱葵以婺源人的身份向来宾介绍大彰山值得一游。令人想不到的是,他说:“不到大彰山,等于没有来高邮!”
此话一出,全场大笑,朱葵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