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汤大民
“善书”开始为社会所关注,书法书家史游等第一次载入史册
“善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是从西汉开始的。这之前,大约谁也没有把文字写得好坏当回事,因而古文献中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汉高祖刘邦接受陆贾的“下马治天下”的意见后,把工作中心转移到文治上,文吏大增。而选拔文吏,“善书”成为重要条件之一,有人甚至仅凭“善书”做了大官。对此,有些人是很不以为然的,于是有了上节所引贾谊的牢骚和民间的俗谣。不过,当时议论的焦点在于“善书”应否成为官吏的选拔条件乃至唯一条件,而不在于字如何写得好坏。这种社会关注,充分证明西汉人对字的美丑好坏有了较自觉的意识,有了共同的标尺。不过,分歧双方对“善书”都从社会功能方面产生了误读,一方夸大了其社会价值,另一方则认为是“壮夫不为”的“小道”。持后一种认识的包括许多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学问家;贾谊是其中之一,还有司马迁。许多医、卜贩夫、走卒、倡优都进入了司马迁的视野,在《史记》中占有了一席不朽的历史地位,唯独书法“善书”者遭到了漠视。当时朝廷设有尚书、御史、史书令史等官职,均要求“善书”,而司马迁身为太史令,绝不会对此没有认识。显然,“善书”在司马迁看来是可以忽略不述的事。文吏的善书,直到东汉初,都被看成是“小贱之能,非尊大之职”。(王充《论衡·量知篇》)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汉人书法意识的觉醒。
请登录会员阅读全文。转载时请注明:来自 /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