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获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列出未来三年广州振兴粤剧的十项举措,侧重粤剧院新址、红船等硬件建设,对于软件方面的人才培养并未细说。昨日,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勇在市文联青年文学创作讲座上透露,十个项目中的“培养一批粤剧人才”并非“虚设”,市级财政将拨款100万用于粤剧孵化计划,扶持新生代的原创粤剧。
编剧学成后无“用武之地”
一代粤剧宗师红线女去年年底往生,粤剧的繁荣面临历史的节点。日前,广州市政府宣布成立振兴粤剧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市长陈建华亲任组长。余勇告诉新快报记者,这个小组将为粤剧繁荣带来希望,从2012年开始的粤剧孵化计划,原本仅有市文广新局下拨的30万元费用,“今年陈市长发话,每年要提高至100万元,用于粤剧原创剧目的创作和排练。”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戏剧创作研究室主任梁郁南负责该孵化计划,他透露,至今已完成5部粤剧原创剧本,已有两出剧目公演,经费不多但成果不小。早在7年前,红线女就因担心粤剧编剧“青黄不接”,而创办了粤剧研修班,虽然仅开班一届,但培养了20余名编剧人才。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编剧们学成之后并无“用武之地”,梁郁南估算称,目前仍活跃在编剧领域的只有六至七人,“没有创作的环境,就流失到各行业去了。”
创作主要为市场不为获奖
孵化计划中,最年轻的编剧仅28岁,梁郁南认为这才是粤剧未来的希望所在,“来自佛山的吴海榕,创作了《胡贵妃》,讲珠玑巷的故事。新一代的编剧有他们的时代性,塑造人物的角度更贴合现代的观众。我们的创作不以获奖为目的,就是要看市场。”
市场的反馈,让梁郁南更有自信,“最新公映的《鹅潭印月》 ,演出4场,都是爆满的,主要就是因为剧目新。一直唱那些老剧目,很多观众就流失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